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4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4-31页 |
| 1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 | 第14-17页 |
| ·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| 第14-15页 |
| ·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| 2 农业土壤适宜性评价 | 第17-19页 |
| ·农业土壤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| ·GIS在农业土壤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| ·基于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种植区划 | 第19页 |
| 3 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 | 第19-28页 |
| ·传统土壤养分管理面临的挑战 | 第19-20页 |
| ·土壤养分精准管理技术体系 | 第20-26页 |
| ·土壤养分精准管理研究进展 | 第26-28页 |
| 4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28-29页 |
| 5 研究目标、内容与框架 | 第29-31页 |
| ·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29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29-31页 |
| 第二章 理论与方法 | 第31-42页 |
| 1 地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 | 第31-35页 |
| ·区域化变量理论 | 第31页 |
| ·半方差函数及理论模型 | 第31-33页 |
| ·多尺度模型套合 | 第33页 |
| ·半方差函数的检验方法 | 第33-34页 |
| ·克立格插值 | 第34-35页 |
| 2 数理统计方法 | 第35-36页 |
| ·经典概率统计 | 第35页 |
| ·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主成分分析法 | 第36页 |
| ·多元逐步回归 | 第36页 |
| 3 农业土壤适宜性评价方法 | 第36-40页 |
| ·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| 第36-37页 |
| ·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37-39页 |
| ·评价单元的划分 | 第39页 |
| ·评价方法 | 第39-40页 |
| 4 生态位理论 | 第40-42页 |
| 第三章 样区调查与数据采集 | 第42-46页 |
| 1 样区自然经济概况 | 第42-44页 |
| 2 空间、属性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| 第44-45页 |
| ·基础空间数据 | 第44页 |
| ·样点采集与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3 样区施肥状况调查 | 第45-46页 |
| 第四章 土壤养分元素的空间变异研究 | 第46-61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46-47页 |
| ·数据源 | 第46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46-47页 |
| 2 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9页 |
| ·数据源选择 | 第47-48页 |
| ·数据预处理 | 第48-49页 |
| ·土壤养分状况的描述统计 | 第49-50页 |
| ·土壤养分的空间结构分析 | 第50-54页 |
| ·土壤养分的空间格局与成因分析 | 第54-59页 |
| 3 小结与讨论 | 第59-61页 |
| 第五章 土壤氮素空间尺度效应与套合研究 | 第61-83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61-62页 |
| ·数据源 | 第61页 |
| ·空间变异的多尺度套合模型及模型检验 | 第61-62页 |
| ·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 | 第62页 |
| 2 土壤TN的空间尺度效应分析 | 第62-67页 |
| ·不同尺度上土壤TN的概率统计特征 | 第62-63页 |
| ·各尺度下土壤氮素的空间结构特征 | 第63页 |
| ·空间结构的多尺度套合 | 第63-65页 |
| ·土壤TN的空间分布 | 第65-66页 |
| ·讨论 | 第66-67页 |
| 3 各采样尺度上土壤TN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7-81页 |
| ·L采样尺度上土壤TN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68-71页 |
| ·M采样尺度上土壤TN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1-76页 |
| ·S采样尺度上土壤TN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76-81页 |
| ·小结 | 第81页 |
| 4 结论 | 第81-83页 |
| 第六章 土壤养分对棉花品质潜力发挥的影响研究 | 第83-98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83-87页 |
| ·数据源 | 第83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83-84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84-87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87-95页 |
| ·土壤属性相关性分析 | 第87页 |
| ·棉花品质指标的相关性与主成分表达 | 第87-89页 |
| ·多元逐步回归结果 | 第89-95页 |
| 3 小结与讨论 | 第95-98页 |
| 第七章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耕地多宜性评价 | 第98-112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98-99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98页 |
| ·耕地多宜性评价理论——作物生态位适宜度模型 | 第98-99页 |
| 2 基于GIS的耕地多宜性评价 | 第99-103页 |
| ·耕地多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| 第99-100页 |
| ·评价指标最适值的确定 | 第100页 |
| ·评价单元和属性数据的获取 | 第100-102页 |
| ·计算作物生态位适宜度值 | 第102-103页 |
| 3 耕地多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| 第103-110页 |
| ·单作物耕地适宜性评价 | 第103-107页 |
| ·最大资源优势作物耕种推荐方案 | 第107-108页 |
| ·最高经济收益作物耕种推荐方案 | 第108-110页 |
| 4 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| 第八章 基于精准管理理念的耕地管理分区 | 第112-122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113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113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113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113-120页 |
| ·土壤变量的主成分分析 | 第113-115页 |
| ·土壤主成分因子的聚类分析 | 第115-116页 |
| ·土壤养分现状管理分区 | 第116-118页 |
| ·土壤养分精准管理分区 | 第118-120页 |
| 3 小结 | 第120-122页 |
|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2-125页 |
| 1 总结 | 第122-123页 |
| 2 论文创新点 | 第123-124页 |
| 3 研究展望 | 第124-12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5-136页 |
| 致谢 | 第136-137页 |
| 附录 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列表 | 第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