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考工记》车的设计思想研究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目录 | 第7-9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2页 |
·《考工记》简介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10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0-12页 |
第2章 先秦车的源流 | 第12-20页 |
·从古代文献考察车的起源 | 第12-13页 |
·从考古资料考察车的起源 | 第13-14页 |
·先秦车的发展情况 | 第14-20页 |
第3章 《考工记》中关于“车”的文本释读 | 第20-38页 |
·轮的制作 | 第20-30页 |
·轮的构造 | 第20-21页 |
·毂、辐、牙的形制及尺寸 | 第21-28页 |
·轮的检测方法 | 第28-30页 |
·盖的制作 | 第30-32页 |
·舆的制作 | 第32-33页 |
·舆结构尺寸 | 第32-33页 |
·舆的用材要求 | 第33页 |
·舆的检测方法 | 第33页 |
·辀与轴的制作 | 第33-38页 |
·辀的形制与尺寸 | 第34页 |
·辀的力学原理 | 第34-35页 |
·辀的评价标准 | 第35-36页 |
·轴的形制和尺寸 | 第36-38页 |
第4章 车的设计思想 | 第38-45页 |
·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| 第38-40页 |
·“以人为本”的概念辨析 | 第38-39页 |
·车的以人为本设计思想 | 第39-40页 |
·“和”的设计思想 | 第40-42页 |
·“和”的思想 | 第40-41页 |
·“和”与车的设计 | 第41-42页 |
·设计的理性精神 | 第42-4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第5章 车的文化内涵 | 第45-52页 |
·文化的概念 | 第45页 |
·车的等级制度 | 第45-46页 |
·与自然同构的造物思想 | 第46-48页 |
·象征意义 | 第48-50页 |
·“天人合一”的造物观念 | 第50-5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6章 结束语 | 第52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6页 |
致谢 | 第56-57页 |
附录: 研究生期间学习成果 | 第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