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引言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中国画剪影式造型及其产生发展的基础 | 第9-13页 |
一、剪影式造型的概念定义和基本特点 | 第9-10页 |
二、剪影式造型产生发展的基础 | 第10-13页 |
(一) 剪影式造型产生的生理学基础 | 第10页 |
(二) 剪影式造型产生的客观基础 | 第10-11页 |
(三) 剪影式造型产生的美学基础 | 第11页 |
(四) 剪影式造型的哲学基础 | 第11-12页 |
(五) 剪影式造型的物质基础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剪影式造型的发展及在中国人物画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13-35页 |
一、剪影式造型自发阶段——原始绘画 | 第13-15页 |
二、先秦时代,剪影式造型在绘画中的自觉表现——帛画 | 第15页 |
三、秦汉时代,剪影式造型以展现动态为主 | 第15-18页 |
四、魏晋时期,剪影式造型从动态的展现转向精神的展现 | 第18-19页 |
五、隋唐时期,剪影式造型开始展现人物的体量感 | 第19-22页 |
六、宋元时期,剪影式造型向继承传统和融入文学色彩两个方面分野 | 第22-29页 |
(一) 文人精神影响绘画,文人画与画工画分野 | 第22-23页 |
(二) 宋代造型写实的时代精神 | 第23-24页 |
(三) 宋代造型写实的时代精神下文人画的分流 | 第24-26页 |
(四) 画工画,继承传统,倾向写实 | 第26页 |
(五) 剪影式造型对传统绘人物画和文人画的整合作用 | 第26-29页 |
七、明清时期,剪影式造型展现出中外融合,兼收并蓄的风貌 | 第29-35页 |
(一) 继承传统,创制新仕女形象的唐寅 | 第29-30页 |
(二) 摹古变形的陈洪绶 | 第30-32页 |
(三) 纳西法入肖像画创作的曾鯨 | 第32-33页 |
(四) 清职业画家的文人趣味 | 第33页 |
(五) “洋为中用”承前启后的任颐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剪影式造型在古代中国人物绘画中的进步作用 | 第35-38页 |
一、剪影式造型与线条 | 第35页 |
二、剪影式造型是笔墨生发的舞台 | 第35-36页 |
三、剪影式造型的抽象性是中国人物画意象变化的基础 | 第36页 |
四、剪影式造型与背景构建意象空间形式 | 第36-38页 |
第四章 剪影式造型基础上中国古代人物画的人体结构意识 | 第38-41页 |
一、中国古代画家对人体解剖结构的认识 | 第38-39页 |
二、相学在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地位与作用 | 第39-41页 |
(一) 相学中的骨法在绘画中的转换和延伸 | 第39-40页 |
(二) 相学中的面相对于绘画的作用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剪影式造型技法的总结性表现 | 第41-43页 |
一、画诀与画谱 | 第41-42页 |
二、线的总结-----十八描 | 第42-43页 |
第六章 现代语境下剪影式造型对中国人物画意象造型的启示 | 第43-48页 |
一、在现在对人体造型的认知状态下看剪影式造型 | 第43页 |
二、现代中国人物画的造型和笔墨的探索 | 第43-48页 |
注释 | 第48-49页 |
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作品目录 | 第51-52页 |
附录 | 第52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