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| §1.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2-13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2页 |
| ·本文的目的 | 第12-13页 |
| ·本文的意义 | 第13页 |
| §1.2 生物传感器简介 | 第13-14页 |
| §1.3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简介 | 第14-18页 |
| ·SPR生物传感器的构造 | 第14-15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原理及特点 | 第15-16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| 第16-17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新进展 | 第17-18页 |
| §1.4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简介 | 第18-21页 |
| ·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| 第18-19页 |
| ·酶电极的制备 | 第19-21页 |
| §1.5 本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 | 第21-22页 |
| ·本项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1页 |
| ·本工作的创新点 | 第21-22页 |
| 第二章 普通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| 第22-32页 |
| §2.1 实验部分 | 第22-23页 |
| ·仪器与试剂 | 第22-2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3页 |
| §2.2 结果与讨论 | 第23-31页 |
| ·入射角的选择 | 第23-24页 |
| ·甘氨酸溶液的测定 | 第24-26页 |
| ·乙醇溶液的测定 | 第26-29页 |
| ·葡萄糖溶液的测定 | 第29-31页 |
| §2.3 结论 | 第31-32页 |
| 第三章 化学修饰型SPR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及其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| 第32-47页 |
| §3.1 实验部分 | 第33-35页 |
| ·主要仪器与试剂 | 第33-34页 |
| ·金膜的修饰及单链、双链DNA的固定 | 第34页 |
| ·DNA/Au电极的制备 | 第34-35页 |
| §3.2 实验方法 | 第35-37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法检测新霉素 | 第35-37页 |
| ·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法检测新霉素 | 第37页 |
| §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7-46页 |
| ·表面等离子体生物传感器法 | 第37-41页 |
| ·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法 | 第41-45页 |
| ·SPR生物传感器法与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法比较 | 第45页 |
| ·新霉素在DNA表面的作用机理探讨 | 第45-46页 |
| §3.4 结论 | 第46-47页 |
| 第四章 生物素-亲和素系统用于生物传感器对庆大霉素的检测 | 第47-62页 |
| §4.1 实验部分 | 第49-50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49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49页 |
| ·利用亲和素-生物素系统相互作用固定庆大霉素抗体 | 第49-50页 |
| §4.2 实验方法 | 第50-52页 |
| ·溶液配制 | 第50页 |
| ·生物素化抗体制备 | 第50-51页 |
| ·亲和素(NeutrAvidin)制备 | 第51页 |
| ·金膜表面自组装单层膜(SAM)的形成 | 第51页 |
| ·用SPR生物传感器检测 | 第51-52页 |
| §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2-61页 |
| ·亲和素与生物素化庆大霉素抗体的固定 | 第52-53页 |
| ·不同自组装膜的表面特征 | 第53-55页 |
| ·缓冲溶液pH值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·自组装膜表面非特异性吸附的检测 | 第56-57页 |
| ·该传感器测量庆大霉素的线性范围 | 第57-58页 |
| ·传感器表面的再生条件的选择 | 第58-59页 |
| ·稳定性和重现性 | 第59-60页 |
| ·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| 第60-61页 |
| ·该传感器用于实际牛奶样品检测 | 第61页 |
| §4.4 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结束语 | 第62-63页 |
| 致谢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