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斗机进气道低速特性试验研究
| 摘要 | 第1-12页 |
| 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7页 |
| ·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| 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| 第二章 进气道相关概念和主要性能参数 | 第17-25页 |
| ·流量系数 | 第17-18页 |
| ·总压恢复系数 | 第18-19页 |
| ·畸变指数 | 第19-21页 |
| ·进气道畸变 | 第19页 |
| ·稳态畸变指数 | 第19-21页 |
| ·动态道畸变指数 | 第21页 |
| ·进气道与发动机的相容性 | 第21-22页 |
| ·相容性概念 | 第21-22页 |
| ·影响相容性的因素 | 第22页 |
| ·进气道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线 | 第22-25页 |
| ·换算流量 | 第22页 |
| ·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共同工作线 | 第22-23页 |
| ·进气道——发动机共同工作点的确定 | 第23-25页 |
| 第三章 进气道试验模型方案及试验设备 | 第25-43页 |
| ·进气道试验模型 | 第25-28页 |
| ·进气道的构成 | 第25页 |
| ·进气道型式 | 第25-27页 |
| ·进气道试验模型方案 | 第27-28页 |
| ·引射器 | 第28-34页 |
| ·引射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8-29页 |
| ·环缝式引射器试验装置结构 | 第29-30页 |
| ·环缝式引射器的性能参数计算方法 | 第30-34页 |
| ·风洞 | 第34-35页 |
| ·模型支撑装置 | 第35-39页 |
| ·背撑方式 | 第35页 |
| ·尾撑方式 | 第35-36页 |
| ·腹撑方式 | 第36-39页 |
| ·引射器驱动气源 | 第39页 |
| ·电子扫描阀压力测量系统 | 第39-43页 |
| ·在线校准技术及温度修正 | 第39-40页 |
| ·Hyscan2004系统 | 第40-41页 |
| ·DSM3200电子扫描阀压力测量系统 | 第41-43页 |
| 第四章 进气道低速特性的试验研究方法 | 第43-53页 |
| ·飞机动力影响试验模拟方法 | 第43-45页 |
| ·堵锥模型模拟 | 第43页 |
| ·通气模型模拟 | 第43页 |
| ·喷流模型模拟 | 第43-44页 |
| ·引射式模型模拟 | 第44页 |
| ·TPS模型模拟 | 第44-45页 |
| ·低速进气道特性试验方法 | 第45-48页 |
| ·试验方案 | 第45-47页 |
| ·试验数据处理流程 | 第47页 |
| ·试验内容 | 第47-48页 |
| ·低速进气道试验数据处理及结果表示方法 | 第48-53页 |
| ·稳态部分数据处理 | 第49-51页 |
| ·动态部分数据处理 | 第51-52页 |
| ·试验结果表示方式 | 第52-53页 |
| 第五章 进气道低速特性试验结果分析 | 第53-78页 |
| ·四种入口形式进气道的低速特性对比分析 | 第53-59页 |
| ·头部式进气道特性 | 第53-55页 |
| ·下颔式进气道与腹部式进气道的地面效应比较 | 第55-56页 |
| ·腹部式进气道和两侧进气道的低速特性比较 | 第56-58页 |
| ·头部式进气道和两侧进气道的低速特性比较 | 第58-59页 |
| ·腹部式进气道低速特性分析 | 第59-78页 |
| ·特大攻角对腹部式进气道低速特性的影响 | 第59-64页 |
| ·辅助进气门对腹部式进气道低速特性的影响 | 第64-67页 |
| ·吸波板和侧壁对腹部式进气道流动特性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| ·斜板故障对腹部式进气道低速特性的影响 | 第68-70页 |
| ·外挂导弹对腹部式进气道流动特性的影响 | 第70-78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
| ·结论 | 第78-79页 |
| ·展望 | 第79-80页 |
| 致谢 | 第80-8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1-84页 |
| 附录A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| 第84-86页 |
| 附录B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8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