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25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| 第10-16页 |
| ·建筑能耗 | 第10-11页 |
| ·墙体材料的改革与变化 | 第11-13页 |
| 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| 第13-15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3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3页 |
| ·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| 第23-24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| ·预期目标 | 第23-24页 |
| ·小结 | 第24-25页 |
| 第2章 新型空心砌块的热工性能检测与节能研究 | 第25-45页 |
| ·空心砌块概况 | 第25-26页 |
| ·新型空心砌块热工性能检测分析 | 第26-36页 |
| ·导热系数(热阻) | 第26-29页 |
| ·传热系数和传热阻 | 第29-35页 |
| ·蓄热系数 | 第35-36页 |
| ·热惰性指标 | 第36页 |
| ·空心砌块墙体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 | 第36-41页 |
| ·外墙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公式 | 第36-37页 |
| ·主墙体和周边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计算 | 第37-38页 |
| ·丁字墙构造柱部位和楼板端头部位传热系数的计算要求与公式 | 第38-39页 |
| ·主墙体和周边热桥部位面积的确定 | 第39-40页 |
| ·新型空心砌块承重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计算 | 第40-41页 |
| ·新型空心砌块墙体的节能研究 | 第41-44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41页 |
| ·计算方法 | 第41-43页 |
| ·计算结果 | 第43页 |
| ·节能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3章 夏热冬冷地区乡镇建筑型式及室内空气环境调查 | 第45-67页 |
| ·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与建筑要求 | 第45-52页 |
| ·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 | 第45-48页 |
| ·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要求 | 第48-52页 |
| ·目前夏热冬冷地区乡镇建筑型式调查 | 第52-58页 |
| ·调查方法与内容 | 第52-53页 |
| ·建筑物面积 | 第53页 |
| ·建筑物层数 | 第53页 |
| ·建造年限 | 第53-54页 |
| ·窗墙比 | 第54页 |
| ·建筑围护结构所用材料 | 第54-55页 |
| ·夏热冬冷地区乡镇建筑典型的形式 | 第55-56页 |
| ·夏热冬冷地区乡镇建筑结构型式的发展趋势 | 第56-58页 |
| ·夏热冬冷地区乡镇建筑室内空气环境调查 | 第58-61页 |
| ·温度 | 第59-60页 |
| ·湿度 | 第60页 |
| ·空气污染程度 | 第60-61页 |
| ·室内空气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 | 第61页 |
| ·夏热冬冷地区乡镇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的因素 | 第61-65页 |
| ·能源结构 | 第62-63页 |
| ·对空气污染的认识程度 | 第63-64页 |
| ·乡镇企业的发展 | 第64页 |
| ·生活方式 | 第64-65页 |
| ·小结 | 第65-67页 |
| 第4章 夏热冬冷地区乡镇建筑室内空气环境研究 | 第67-77页 |
| ·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途径概述 | 第67-68页 |
| ·利用井水为冷源解决夏季炎热的方法 | 第68-70页 |
| ·地下水的特点 | 第68页 |
| ·利用井水为冷源解决夏季炎热的系统设计 | 第68-69页 |
| ·选择设备时的注意事项 | 第69页 |
| ·室内空气温度测试 | 第69-70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70页 |
| ·强制通风墙体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技术途径 | 第70-73页 |
| ·强制通风墙体的诞生背景 | 第70-71页 |
| ·新型空心砌块墙体的结构特点 | 第71页 |
| ·通风墙体的设计形式 | 第71-73页 |
| ·利用新型空心砌块构筑通风墙体来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的数值模拟 | 第73-76页 |
| ·模拟对象 | 第73页 |
| ·数学模型 | 第73-74页 |
| ·边界条件 | 第74-75页 |
| ·模拟结果 | 第75-76页 |
| ·结果分析 | 第76页 |
| ·小结 | 第76-77页 |
|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| 第77-87页 |
| ·结论 | 第77-78页 |
| ·下一步工作展望 | 第78-87页 |
| 成果目录 | 第87-89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87-8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加的课题 | 第88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 | 第88-89页 |
| 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