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5-9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9-18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9-15页 |
| ·东北干旱化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| ·树轮生态学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| ·现有树木年代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·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第二章 樟子松采样及其交叉定年 | 第18-31页 |
| ·树木年代学研究的基本原理 | 第18-19页 |
| ·均一性原理(principle of uniformitarianism) | 第18页 |
| ·限制因子原理(principle of limiting factors) | 第18页 |
| ·生态幅原理(principle of ecological amplitude) | 第18-19页 |
| ·复本原理(principle of repetition) | 第19页 |
| ·敏感性原理(principle of sensitivity) | 第19页 |
| ·交叉定年原理(principle of cross-dating) | 第19页 |
| ·研究区自然概况及樟子松树芯采样 | 第19-26页 |
| ·地理区位独特,生态环境敏感 | 第20页 |
| ·雨热同季,森林广布,火干扰频繁 | 第20-22页 |
| ·采样区概况 | 第22-23页 |
| ·樟子松及其分布特征 | 第23-25页 |
| ·樟子松树芯采样方法 | 第25-26页 |
| ·樟子松交叉定年及其质量控制 | 第26-30页 |
| ·样品预处理 | 第26-27页 |
| ·骨架图法交叉定年 | 第27-29页 |
| ·年轮宽度测量及其检验 | 第29页 |
| ·COFECHA软件交叉定年质量控制 | 第29-3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0-31页 |
| 第三章 樟子松径向生长火干扰诊断 | 第31-36页 |
| ·林火干扰的一般证据 | 第31-33页 |
| ·火疤遗木 | 第31-32页 |
| ·生长格局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樟子松径向生长格局分析及其火干扰诊断 | 第33-35页 |
| ·20世纪20年代生长释放事件受气候变暖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1954年生长抑制事件受冷干气候和地形控制 | 第34-35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四章 樟子松树轮宽度年表及其特征 | 第36-45页 |
| ·树轮宽度生长量订正及其标准化 | 第36-37页 |
| ·建立轮宽年表 | 第37-38页 |
| ·年表统计特征 | 第38页 |
| ·年表中的气候信息特征 | 第38-44页 |
| ·采样区邻近气象站及其气象资料分析 | 第38-40页 |
| ·年表与邻近台站气象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| 第40-42页 |
| ·碧洲林场内插湿润指数与年表具有更高的相关性 | 第42-4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| 第五章 重建大兴安岭新林地区近230年来湿润指数 | 第45-54页 |
| ·克里格插值序列平稳可靠 | 第45-47页 |
| ·转换函数的选取及回归方程可靠性检验 | 第47-53页 |
| ·符号检验 | 第48-49页 |
| ·乘积平均数 | 第49页 |
| ·误差缩减值 | 第49-50页 |
| ·逐一剔除法 | 第50-51页 |
| ·异常值分析 | 第51-53页 |
| ·重建区域湿润指数HI_(4~7) | 第5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| 第六章 大兴安岭新林地区近230年来干旱特征分析 | 第54-70页 |
| ·湿润指数HI_(4~7)的周期特征分析 | 第54-58页 |
| ·新林干旱信号的提取与旱情分析 | 第58-61页 |
| ·干旱信号的单独提取与检验 | 第58-59页 |
| ·新林连旱事件高发但旱情较轻 | 第59-60页 |
| ·厄尔尼诺事件可缓解新林干旱 | 第60-61页 |
| ·干旱是引发林火的重要驱动力 | 第61-62页 |
| ·干旱演化的趋势及其原因分析 | 第62-69页 |
| ·近50年来新林地区干旱化趋势显著 | 第62-63页 |
| ·新林干湿变化受太阳活动驱动 | 第63-66页 |
| ·新林地区气候型存在"冷干"-"暖干"的交替转换 | 第66-6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| 第七章 结论 | 第70-71页 |
| ·结论 | 第70页 |
| ·本文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| 第70-7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1-79页 |
| 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