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8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8-11页 |
| 文献综述 | 第11-44页 |
| 1 灰飞虱的田间迁移、消长规律概述 | 第11-16页 |
| ·灰飞虱的世代历期及产卵等习性 | 第11-14页 |
| ·世代历期 | 第11-13页 |
| ·产卵、栖息、活动与趋性 | 第13-14页 |
| ·田间发生与迁移 | 第14-16页 |
| 2 地统计学方法及其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| 第16-39页 |
| ·地统计学(Geostatistics,又译为地理统计学、地质统计学、地学统计学等)的历史背景 | 第16-18页 |
| ·地统计学方法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实现手段 | 第18-33页 |
| ·地统计学的理论体系 | 第18-30页 |
| ·区域化变量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·变异函数 | 第19-25页 |
| ·变异函数基础 | 第19-23页 |
| ·套合结构、各向异性及比例效应 | 第23-24页 |
| ·变差函数的拟合、检验与结构分析 | 第24-25页 |
| ·克立格插值法 | 第25-29页 |
| ·随机模拟法 | 第29-30页 |
| ·地统计学软件概述及地统计分析在软件中的实现步骤 | 第30-33页 |
| ·地统计方法在昆虫生态学中的应用 | 第33-39页 |
| ·国内外应用举例 | 第33-38页 |
| ·地统计学与经典统计学的比较及其应用前景 | 第38-3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9-44页 |
| 第一章 灰飞虱的起飞和扩散行为的初步研究 | 第44-60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6页 |
| ·田间起飞观察 | 第44页 |
| ·罩笼观察及卵巢解剖 | 第44-46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·田间起飞观察 | 第46-47页 |
| ·起飞与密度的关系 | 第46页 |
| ·傍晚起飞的时间段及天气状况对起飞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| ·罩笼试验和卵巢解剖 | 第47-48页 |
| ·起飞仰角及与卵巢发育的关系 | 第47-48页 |
| ·起飞水平方向及与光强度关系 | 第48页 |
| ·罩笼与大田起飞时间段差异 | 第48页 |
| 3 小结与讨论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60页 |
| 第二章 麦田一代灰飞虱若虫的时空分布 | 第60-77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61-64页 |
| ·试验田块与调查方法 | 第61页 |
| ·地统计及其他数据统计分析 | 第61-64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64-72页 |
| ·ESDA(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)及原始数据处理 | 第64-65页 |
| ·数据分布检验及趋势分析 | 第64-65页 |
| ·异常值及空间结构探索 | 第65页 |
| ·灰飞虱若虫的空间结构分析 | 第65-69页 |
| ·各向异性变差函数 | 第65-68页 |
| ·空间结构各属性与灰飞虱密度的关系 | 第68-69页 |
| ·灰飞虱若虫空间分布的时间动态 | 第69-72页 |
| ·各龄若虫时空分布比较 | 第69-72页 |
| ·其他因素对若虫分布的影响 | 第72页 |
| 3 讨论 | 第72-7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3-77页 |
| 第三章 稻田灰飞虱的时空动态分析 | 第77-117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77-80页 |
| ·试验田块与调查方法 | 第77-79页 |
| ·分析方法 | 第79-80页 |
| ·地统计方法简介 | 第79页 |
| ·数据分析的相关说明 | 第79-80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80-89页 |
| ·ESDA(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) | 第80-81页 |
| ·数据的分布检验及数据转换 | 第80页 |
| ·异常值、趋势及空间结构探索 | 第80-81页 |
| ·灰飞虱的空间结构分析 | 第81-86页 |
| ·变差函数模型拟合 | 第81页 |
| ·不同龄期的灰飞虱空间结构的比较 | 第81-86页 |
| ·空间结构的各向异性比较 | 第81-84页 |
| ·空间结构的随机性强度及其与密度关系比较 | 第84-86页 |
| ·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| 第86-89页 |
| 3 小结与讨论 | 第89-9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0-117页 |
| 第四章 全文总结 | 第117-120页 |
| 1.结论 | 第117-118页 |
| 2 讨论 | 第118-120页 |
| 致谢 | 第12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