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20页 |
一、问题提出 | 第7页 |
二、研究综述 | 第7-12页 |
三、研究意义 | 第12-13页 |
四、分析框架 | 第13-20页 |
第二章 行政伦理及失范概述 | 第20-31页 |
一、行政伦理的基本概念 | 第20-26页 |
(一) 行政伦理的基本特点 | 第21-23页 |
(二) 行政伦理的应然状态 | 第23-25页 |
(三) 行政伦理的实然状态 | 第25-26页 |
二、行政伦理失范的现实表现 | 第26-28页 |
(一) 公共行政生活商品化 | 第26页 |
(二) 政府组织体系“官僚化” | 第26-27页 |
(三) 行政人员的“官本位”意识膨胀 | 第27-28页 |
三、行政伦理失范的危害 | 第28-31页 |
(一) 政府合法性基础失信 | 第28-29页 |
(二) 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受挫 | 第29页 |
(三) 应有的权威性丧失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行政伦理失范原因剖析 | 第31-47页 |
一、制度层面设计的缺失 | 第31-36页 |
(一) 制度环境不完善 | 第31-32页 |
(二) “道德立法”不到位 | 第32-34页 |
(三) 公务员制度的理性建设不健全 | 第34-36页 |
二、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 | 第36-41页 |
(一) 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惯性 | 第36-38页 |
(二) “理性官僚制”的现实距离 | 第38-40页 |
(三) 旧体制赖以生存的旧土壤依然顽固 | 第40-41页 |
三、机制性运作欠缺 | 第41-47页 |
(一) 行政决策机制非民主化 | 第41-43页 |
(二) 公共管理非程序化 | 第43-45页 |
(三) 公共行政服务机制非竞争性 | 第45-47页 |
第四章 矫正行政伦理失范的对策研究 | 第47-67页 |
一、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 | 第47-52页 |
(一) 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普遍趋势 | 第47-48页 |
(二) 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的必然性 | 第48-50页 |
(三) 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需要加强和完善“道德立法”工作 | 第50-52页 |
二、传统科层制的超越 | 第52-56页 |
(一) 传统科层制对我国行政改革的意义 | 第52-53页 |
(二) 传统科层制在我国的现实困境 | 第53-55页 |
(三) 以人文精神推动中国化的科层制建设 | 第55-56页 |
三、行政人的培育 | 第56-62页 |
(一) “经济人”的假设在公共行政领域的片面性 | 第56-58页 |
(二) 行政人员“公共”属性理念 | 第58-60页 |
(三) 行政人的培育在于实现政府官员的道德自律与他律的结合 | 第60-62页 |
四、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必须置于外部环境中互动 | 第62-67页 |
(一) 行政系统外在的环境因素 | 第63-64页 |
(二) 行政系统文化因素影响社会文化发展及变迁 | 第64-65页 |
(三)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及塑造行政伦理制度的完善 | 第65-67页 |
结论 | 第67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72-73页 |
后记 | 第73-74页 |
详细摘要 | 第74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