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9页 |
一、责任与行政责任 | 第9-21页 |
(一) 责任的词源分析 | 第9-10页 |
(二) 行政责任的概念与形式 | 第10-21页 |
二、问责制与行政问责制 | 第21-27页 |
(一) 问责制的涵义 | 第21-23页 |
(二) 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和特点 | 第23-27页 |
三、它山之石——国外官员问责制研究 | 第27-30页 |
(一) 明确问责的前提,划定公务员责任 | 第27页 |
(二) 从制度和法律上建立健全问责体制 | 第27-28页 |
(三) 建立专门机构监督和保证问责制的实行 | 第28-29页 |
(四) 实行政务公开,发挥公众和传媒的监督作用 | 第29-30页 |
四、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成效 | 第30-44页 |
(一) 我国目前行政问责制的法律、政策依据 | 第30-32页 |
(二) 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实践 | 第32-38页 |
(三) 地方实施问责的探索 | 第38-44页 |
五、我国行政问责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| 第44-49页 |
(一) 问责法律体系不健全,没有统一立法 | 第44页 |
(二) 问责权利主体缺位、混乱,异体问责相对薄弱 | 第44-45页 |
(三) 问责客体和对象方面权责不清,导致问责不明 | 第45-46页 |
(四) 问责内容缺乏法律规范,问责标准弹性过大 | 第46页 |
(五) 转型中的社会环境还不能有力地促进问责制的推行 | 第46-47页 |
(六) 缺乏行政问责的配套措施 | 第47页 |
(七) 缺乏行政问责救济途径 | 第47-49页 |
六、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建设和完善 | 第49-56页 |
(一) 营造和谐的“问责文化”,增强公民的问责意识 | 第49页 |
(二) 强化“以人为本”的理念,将问责制与建设和谐社会有机结合 | 第49-50页 |
(三) 健全和强化异体问责机制 | 第50-51页 |
(四) 明确责任认定标准,严格行政问责程序 | 第51-52页 |
(五) 推进行政问责配套制度建设 | 第52-53页 |
(六) 健全行政问责救济制度 | 第53-54页 |
(七) 加强问责机制的立法,创设中国行政问责法 | 第54-56页 |
结束语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承担的课题 | 第65-66页 |
后记 | 第66-68页 |
详细摘要 | 第68-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