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7页 |
导论 | 第17-37页 |
I 问题提出及选题意义 | 第17-26页 |
i 研究美国对外贸易法的初衷 | 第17-22页 |
ii 政治经济分析手段相结合的启发 | 第22-24页 |
iii 对美国对外贸易法进行政治经济分析的构想 | 第24-26页 |
II 研究范围、内容和研究方法 | 第26-30页 |
i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范围 | 第26-27页 |
ii 本文研究范围和内容 | 第27-30页 |
iii 本文研究方法 | 第30页 |
III 文献回溯 | 第30-35页 |
i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法理分析 | 第30-31页 |
ii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政治分析 | 第31-33页 |
iii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经济分析 | 第33页 |
iv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33-35页 |
IV 本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展望 | 第35-37页 |
i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35-36页 |
ii 研究展望 | 第36-37页 |
第1章 美国对外贸易法律演进的政治经济分析 | 第37-84页 |
·贸易保护时期 | 第37-58页 |
·殖民地时期~美国独立 | 第38-40页 |
·美国独立~南北战争前夕 | 第40-48页 |
·南北战争结束~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| 第48-54页 |
·第一次世界大战~20世纪30年代初 | 第54-58页 |
·倡导贸易自由化时期 | 第58-70页 |
·20世纪30年代初~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| 第58-65页 |
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~20世纪70年代初 | 第65-70页 |
·公平贸易时期 | 第70-84页 |
·20世纪70年代初~20世纪80年代初 | 第70-75页 |
·20世纪80年代初~20世纪90年代初 | 第75-79页 |
·20世纪90年代初~今 | 第79-84页 |
第2章 1934年贸易法体制调整的政治经济分析 | 第84-116页 |
·1934年互惠贸易协定法与1934年体制 | 第84-85页 |
·1934年体制的调整 | 第85-92页 |
·贸易补偿措施的兴起 | 第85-91页 |
·2001年贸易促进授权 | 第91-92页 |
·1934年体制调整的国际政治经济原因 | 第92-101页 |
·“8月15日”行动 | 第92-94页 |
·美国“衰落” | 第94-96页 |
·新竞争对手的出现 | 第96-97页 |
·GATT的削弱 | 第97-98页 |
·滞胀 | 第98页 |
·浮动汇率与美元“错配” | 第98-100页 |
·经济三极化与冷战结束 | 第100-101页 |
·更为严峻的世界 | 第101页 |
·1934年体制调整的国内政治经济原因 | 第101-112页 |
·国会自我保护能力下降 | 第101-106页 |
·政府处境困难 | 第106-111页 |
·贸易繁荣 | 第111-112页 |
·1934年体制的评价 | 第112-116页 |
·优点 | 第112-113页 |
·缺陷 | 第113-114页 |
·自相矛盾之处 | 第114-116页 |
第3章 美国对外贸易立法争端的政治经济分析 | 第116-148页 |
·1974年贸易法第301-310节案 | 第116-135页 |
·第301-310节介绍 | 第116-122页 |
·第301-310节案回顾 | 第122-125页 |
·301条款制度的性质 | 第125-126页 |
·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 | 第126-135页 |
·《伯德修正案》案 | 第135-148页 |
·《伯德修正案》介绍 | 第135-137页 |
·《伯德修正案》案回顾 | 第137-138页 |
·《伯德修正案》的本质 | 第138-143页 |
·《伯德修正案》的效应 | 第143-148页 |
第4章 美国对外贸易法发展趋势的政治经济分析 | 第148-174页 |
·趋势一:劳动标准和环境保护再度成为贸易立法焦点 | 第148-151页 |
·劳动─环保问题的早期政治困境 | 第148-149页 |
·劳动─环保问题对民主党的政治意义 | 第149-150页 |
·关税与非关税壁垒谈判停滞的压力转移 | 第150页 |
·在2002年贸易法中初露端倪 | 第150-151页 |
·民主党中期选举获胜的加速推动 | 第151页 |
·趋势二:安全问题将成为进口贸易立法内容 | 第151-153页 |
·反恐仍是首要任务 | 第151页 |
·生物反恐法 | 第151-152页 |
·主导制定ISPS规则 | 第152页 |
·海运反恐措施 | 第152-153页 |
·趋势三:反倾销、反规避、反吸收的运用将多管齐下 | 第153-156页 |
·出口商应对反倾销方法繁多 | 第153-154页 |
·反规避的启动 | 第154页 |
·欧盟反吸收作法的示范 | 第154-156页 |
·趋势四:反补贴立法的适用条件可能放宽 | 第156-159页 |
·原本不针对“非市场经济国家” | 第156页 |
·加拿大对华反补贴首开先河 | 第156-157页 |
·国会已有所行动 | 第157-158页 |
·从“市场经济地位”向“市场经济行业”转变 | 第158页 |
·美对华已有肯定性初裁 | 第158-159页 |
·趋势五:出口管制的裂痕将不断扩大 | 第159-161页 |
·出口管制框架 | 第159页 |
·对华封锁出现裂痕 | 第159页 |
·商贸派与防务派之争 | 第159-160页 |
·贸易赤字的压力 | 第160页 |
·管制效果渐弱 | 第160-161页 |
·趋势六:知识产权保护是贸易法律实施的重中之重 | 第161-162页 |
·三大焦点的提出 | 第161页 |
·USTR新设知识产权保护机构 | 第161-162页 |
·趋势七:地区与双边协定将比多边体制更为活跃 | 第162-165页 |
·多哈回合的中止 | 第163页 |
·FTA优越性凸显 | 第163-164页 |
·深受贸易伙伴欢迎 | 第164-165页 |
·趋势八:将修改重要贸易立法 | 第165-168页 |
·建议WTO修改规则 | 第165-166页 |
·WTO裁决其修改法律 | 第166-167页 |
·国会可能收回部分贸易立法权力 | 第167-168页 |
·趋势九:“快轨”授权很可能再次出现真空期 | 第168-170页 |
·不成功的讨价还价 | 第168-169页 |
·民主党很难继续授权 | 第169-170页 |
·趋势十:自由主义立法同保护主义立法的抗衡会略处劣势 | 第170-174页 |
·公平贸易思潮盛行 | 第170-172页 |
·国会又将面临利益集团的重压 | 第172页 |
·自由主义处于劣势只是暂时 | 第172-174页 |
第5章 美国对华贸易法律争端的政治经济分析 | 第174-203页 |
·美国对华贸易法律争端概况 | 第174-176页 |
·美国对华贸易法律争端常用工具分析 | 第176-186页 |
·“非市场经济”反倾销制度 | 第176-181页 |
·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 | 第181-183页 |
·337条款制度 | 第183-186页 |
·美国对华贸易法律争端的政治经济根源 | 第186-196页 |
·全球角度 | 第186-190页 |
·美方角度 | 第190-194页 |
·中方角度 | 第194-196页 |
·对我国处理中美贸易法律争端的思考 | 第196-203页 |
·确立的目标 | 第196-197页 |
·表现的态度 | 第197-198页 |
·运用的手段 | 第198-203页 |
结论 | 第203-212页 |
I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先进性 | 第203-206页 |
II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局限性 | 第206-208页 |
III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可借鉴性 | 第208-209页 |
IV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可预测性 | 第209-211页 |
V 美国对外贸易法的可应对性 | 第211-21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12-221页 |
后记 | 第221-2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