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备兑权证市场监管研究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8-23页 |
| ·研究意义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9-23页 |
| ·备兑权证概述 | 第9-12页 |
| ·我国权证市场的发展历程 | 第12-14页 |
| ·权证风险及监管机制的研究现状 | 第14-23页 |
| 第2章 备兑权证的风险分析 | 第23-40页 |
| ·备兑权证的风险类型 | 第23-25页 |
| ·发行上市环节的主要风险 | 第23-24页 |
| ·交易环节的主要风险 | 第24-25页 |
| ·结算环节的风险 | 第25页 |
| ·备兑权证的风险度量 | 第25-40页 |
| ·灵敏度方法分析 | 第26-27页 |
| ·VaR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| 第27-31页 |
| ·压力实验与极值分析 | 第31-32页 |
| ·备兑权证的VaR计算模型 | 第32-36页 |
| ·以武钢JTB1为例实证模拟 | 第36-40页 |
| 第3章 备兑权证市场监管的国际比较和经验总结 | 第40-49页 |
| ·成熟备兑权证市场的监管经验 | 第40-43页 |
| ·香港权证市场的发展历程 | 第40-42页 |
| ·香港备兑权证市场值得借鉴的经验 | 第42-43页 |
| ·新兴备兑权证市场的监管经验 | 第43-45页 |
| ·台湾权证市场的发展历程 | 第43-44页 |
| ·台湾备兑权证市场的主要监管措施: | 第44-45页 |
| ·我国权证发展的经验教训 | 第45-49页 |
| ·96年权证市场混乱给我们敲响警钟 | 第45-46页 |
| ·宝钢权证 | 第46-47页 |
| ·历史之鉴 | 第47-49页 |
| 第4章 我国备兑权证市场监管的总体框架 | 第49-61页 |
| ·备兑权证市场监管主体结构及监管职能 | 第49-52页 |
| ·政府机构的监管职能 | 第49-51页 |
| ·交易所的自律监管职能 | 第51-52页 |
| ·结算所职能 | 第52页 |
| ·我国备兑权证市场的法律监管 | 第52-61页 |
| ·规制的法律效力问题 | 第53页 |
| ·发行上市方面的规制 | 第53-56页 |
| ·交易行权方面的规制 | 第56-61页 |
| 第5章 正股市场和备兑权证市场之间的实证分析 | 第61-74页 |
| ·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| 第62-66页 |
| ·基于水平VaR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| 第62页 |
| ·实证分析 | 第62-66页 |
| ·市场操纵监管 | 第66-70页 |
| ·市场操纵行为概述 | 第66-67页 |
| ·备兑权证市场操纵行为的监管建议 | 第67-70页 |
| ·正股市场和备兑权证市场跨市监管的制度设计 | 第70-74页 |
| ·备兑权证发行监管制度设计 | 第70-71页 |
| ·备兑权证交易监管制度设计 | 第71-73页 |
| ·备兑权证结算监管制度设计 | 第73-7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4-79页 |
| 后记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