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0-14页 |
| ·河流相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0-12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 | 第10-11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2页 |
| ·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| 第12-14页 |
| ·工作量 | 第12-13页 |
| ·主要成果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16页 |
| ·区域地理及构造位置 | 第14页 |
| ·地层发育特征 | 第14-16页 |
| ·东营组 | 第14-15页 |
| ·馆陶组 | 第15页 |
| ·明化镇组 | 第15-16页 |
| 第三章 沉积相标志及单井相分析 | 第16-36页 |
| ·岩性相标志 | 第16-20页 |
| ·岩石类型 | 第16-17页 |
| ·碎屑颗粒特征 | 第17-19页 |
| ·填隙物特征 | 第19-20页 |
| ·结构特征 | 第20-22页 |
| ·沉积构造 | 第22-23页 |
| ·层理构造 | 第22-23页 |
| ·冲刷面构造 | 第23页 |
| ·生物成因构造 | 第23页 |
| ·测井相标志 | 第23-26页 |
| ·单井沉积相分析 | 第26-36页 |
| ·楚28 井单井相分析 | 第26-28页 |
| ·楚29 井单井相分析 | 第28-30页 |
| ·楚35 井单井相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楚39 井单井相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·楚40 井单井相分析 | 第33-36页 |
| 第四章 沉积微相特征及相模式 | 第36-91页 |
| ·河流类型判断 | 第36-38页 |
| ·萨胡判别公式计算结果 | 第36-37页 |
| ·流宽深比与河流弯曲度计算结果 | 第37-38页 |
| ·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模式 | 第38-42页 |
| ·河床亚相 | 第38-39页 |
| ·堤岸亚相 | 第39-40页 |
| ·河漫亚相 | 第40-41页 |
| ·废弃河道亚相 | 第41页 |
| ·沉积模式 | 第41-42页 |
| ·剖面相分析 | 第42-73页 |
| ·东三段IV油组重点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对比(4-5 小层) | 第42-51页 |
| ·东三段II油组重点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对比(1-2 小层) | 第51-55页 |
| ·东三段I油组重点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对比(7-8 小层) | 第55-59页 |
| ·东二段IV油组重点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对比(2-4 小层) | 第59-64页 |
| ·东二段III油组重点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对比(1-4 小层) | 第64-68页 |
| ·东二段II油组重点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对比(4 小层) | 第68-69页 |
| ·东二段I油组重点砂层组剖面沉积微相对比(5-7 小层) | 第69-73页 |
| ·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| 第73-82页 |
| ·东三段III油组4 小层1 号单砂体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| 第73-75页 |
| ·东三段I油组8 小层2 号单砂体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| 第75页 |
| ·东二段IV油组10 小层2 号单砂体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| 第75页 |
| ·东二段III油组4 小层2 号单砂体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| 第75-76页 |
| ·东二段II油组4 小层2 号单砂体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| 第76页 |
| ·东二段I油组5 小层2 号单砂体平面沉积微相分析 | 第76-82页 |
| ·油水矛盾的分析 | 第82-91页 |
| ·河道主流线处河床底部沉积物的遮挡性分析 | 第82-88页 |
| ·废弃河道的遮挡性分析 | 第88-91页 |
| 第五章 有利砂体预测 | 第91-101页 |
| ·储层物性特征 | 第91-92页 |
| ·孔渗平面变化特征分析 | 第92-94页 |
| ·影响储集性能的控制因素 | 第94-96页 |
| ·沉积作用的影响 | 第94-95页 |
| ·成岩作用的影响 | 第95-96页 |
| ·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砂体预测 | 第96-101页 |
| ·东二、三段储层综合评价 | 第96-101页 |
| 结论 | 第101-10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2-106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106-107页 |
| 致谢 | 第10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