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7-44页 |
1.1 选题背景、科学问题与研究意义 | 第17-2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8-20页 |
1.1.2 科学问题 | 第20-21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2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述评 | 第21-37页 |
1.2.1 制度变迁与居住变迁 | 第21-24页 |
1.2.2 居住用地及其分类 | 第24-25页 |
1.2.3 单位制度与单位住区 | 第25-29页 |
1.2.4 市场化居住用地 | 第29-30页 |
1.2.5 居住变迁与弱势群体的居住区位变化 | 第30-33页 |
1.2.6 相关机制的研究 | 第33-36页 |
1.2.7 研究评述 | 第36-37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37-4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及其框架 | 第37-3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38-41页 |
1.4 案例地选择与数据来源 | 第41-44页 |
第二章 基于制度变迁的中国城市居住用地理论模式建构 | 第44-62页 |
2.1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44-48页 |
2.1.1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| 第44-45页 |
2.1.2 新马克思思主义城市理论 | 第45-46页 |
2.1.3 博弈论 | 第46-47页 |
2.1.4 行为主义 | 第47-48页 |
2.1.5 城市空间理论 | 第48页 |
2.2 基于制度设计的五类居住用地、空间模式及其形成机制 | 第48-57页 |
2.3 五类住房用地增长的供给差异 | 第57-59页 |
2.3.1 单位房居住用地 | 第57页 |
2.3.2 商品房用地 | 第57-58页 |
2.3.3 拆迁安置及保障房用地 | 第58-59页 |
2.3.4 自建房居住用地 | 第59页 |
2.4 五类居住用地的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及其空间格局 | 第59-61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第三章 成都市居住用地总体格局及其变迁 | 第62-86页 |
3.1 分类及其依据:制度视角 | 第62-64页 |
3.2 总体格局 | 第64-69页 |
3.3 变迁过程 | 第69-75页 |
3.3.1 居住用地的来源与变迁 | 第69-73页 |
3.3.2 居住用地的扩张方向 | 第73-74页 |
3.3.3 居住用地变迁的重心曲线和方向 | 第74-75页 |
3.4 市场化水平及其空间分异 | 第75-79页 |
3.4.1 土地市场 | 第75-76页 |
3.4.2 政府主导的非市场类型 | 第76页 |
3.4.3 有限市场化类型 | 第76-77页 |
3.4.4 完全市场化类型 | 第77-78页 |
3.4.5 居住用地市场化类型的测度 | 第78-79页 |
3.5 变迁机制 | 第79-8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四章 成都市单位房的空间模式 | 第86-101页 |
4.1 空间格局 | 第86-90页 |
4.2 演化过程 | 第90-94页 |
4.3 典型案例:政府机关大院变迁 | 第94-97页 |
4.3.1 现状分析 | 第94-96页 |
4.3.2 建设时序及变迁过程 | 第96-97页 |
4.3.3 居住主体的杂化现象 | 第97页 |
4.4 遗存机制 | 第97-100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五章 成都市商品房的空间模式 | 第101-115页 |
5.1 空间格局 | 第101-104页 |
5.2 演化过程 | 第104-107页 |
5.3 基于价格的商品房空间分异模式 | 第107-110页 |
5.4 扩张机制 | 第110-114页 |
5.4.1 制度驱动 | 第110-112页 |
5.4.2 市场机制 | 第112-11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4-115页 |
第六章 拆迁安置房、保障房的空间模式 | 第115-129页 |
6.1 空间分布及区位特征 | 第115-123页 |
6.2 阶层特征 | 第123-126页 |
6.3 驱动机制 | 第126-12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28-129页 |
第七章 成都市自建房的空间分布 | 第129-137页 |
7.1 房屋性质 | 第129-130页 |
7.2 空间分布 | 第130-132页 |
7.3 建设时序及未来趋势 | 第132-134页 |
7.4 消失机制 | 第134-136页 |
7.5 本章小结 | 第136-137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37-140页 |
8.1 主要结论 | 第137-139页 |
8.2 尝试创新点 | 第139页 |
8.3 主要的不足及展望 | 第139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50页 |
致谢 | 第150-152页 |
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52-153页 |
附录 | 第153-156页 |
附件 1.成都市居住区调查内容及记录要求 | 第153-154页 |
附件 2.成都居住区补充调查问卷 | 第154-156页 |
附件 3.成都居住区深度访谈设计 | 第1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