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物学科教育学课程内容与结构探讨
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第一部分 问题的提出 | 第12-29页 |
一、生物学科教育学的涵义 | 第12-14页 |
二、存在的问题 | 第14-19页 |
(一) 课程目标片面 | 第14-15页 |
(二) 课程内容贫乏 | 第15-18页 |
(三) 课程结构僵化 | 第18页 |
(四) 教学方式单一 | 第18-19页 |
(五) 课程评价低效 | 第19页 |
三、问题的原因 | 第19-25页 |
(一) 自身发生发展缺陷 | 第19-23页 |
(二) 师范院校定位偏差 | 第23-25页 |
(三) 学术队伍参差不齐 | 第25页 |
四、研究意义 | 第25-27页 |
(一) 培养专业化生物学教师 | 第25页 |
(二) 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| 第25-26页 |
(三) 满足学科自身发展需求 | 第26-27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27-29页 |
(一) 文献法 | 第27-28页 |
(二) 访谈法 | 第28页 |
(三) 问卷法 | 第28-29页 |
第二部分 课程内容与结构的构建依据 | 第29-51页 |
一、理论依据 | 第29-37页 |
(一) 课程理论基础及其分析 | 第29-34页 |
(二) 现代生物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 | 第34-37页 |
二、实践参照 | 第37-51页 |
(一) 社会的需要 | 第37-38页 |
(二) 学科专家的建议 | 第38-39页 |
(三) 生物学教师和实习生现状与建议 | 第39-51页 |
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与结构的设计 | 第51-86页 |
一、指导思想 | 第51-55页 |
(一) 符合教师专业化标准 | 第51-52页 |
(二) 应对教师教育一体化 | 第52-53页 |
(三) 顺应新课程改革方向 | 第53-54页 |
(四) 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 | 第54-55页 |
二、基本原则 | 第55-57页 |
(一) 科学与人文相整合 | 第55-56页 |
(二) 历史与现实相辩证 | 第56页 |
(三) 理论与实践相协调 | 第56页 |
(四) 整体与个体相统一 | 第56-57页 |
(五) 职前与职后相连续 | 第57页 |
三、具体设计 | 第57-86页 |
(一) 基本知识课程设计 | 第61-75页 |
(二) 基本技能课程设计 | 第75-80页 |
(三) 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| 第80-84页 |
(四) 三类课程的教学安排 | 第84-86页 |
第四部分 初步实施的效果与体会 | 第86-94页 |
一、效果 | 第88-91页 |
(一) 实习态度认真 | 第88页 |
(二) 课前准备充分 | 第88-90页 |
(三) 教学效果提高 | 第90页 |
(四) 沟通交流增强 | 第90-91页 |
二、体会 | 第91-94页 |
(一) 值得肯定的方面 | 第91-92页 |
(二) 需要建议的方面 | 第92页 |
(三) 继续研究的方面 | 第92-94页 |
注释 | 第94-9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7-103页 |
附录一、与学科专家的通信 | 第103-109页 |
附录二、生物学教研员访谈 | 第109-110页 |
附录三、生物学教师访谈问题及名单 | 第110-112页 |
附录四、师范生访谈 | 第112-113页 |
附录五、中学生物学教师问卷及统计 | 第113-118页 |
附录六、在校师范生问卷及统计 | 第118-121页 |
附录七、实习学校满意度调查 | 第121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4页 |
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