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7页 |
·国内外发动机润滑油的发展概况 | 第11-13页 |
·国内外汽油机油的发展 | 第11-12页 |
·国内外柴油机油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·纳米材料在润滑油技术中的应用 | 第13-15页 |
·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种类 | 第13-14页 |
·纳米材料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·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润滑油的作用和使用性能的研究 | 第17-27页 |
·发动机润滑油的作用 | 第17-19页 |
·润滑作用 | 第17页 |
·冷却作用 | 第17页 |
·洗涤作用 | 第17-18页 |
·密封作用 | 第18页 |
·防锈作用 | 第18页 |
·消除冲击负荷 | 第18-19页 |
·发动机润滑油的使用性能要求 | 第19-22页 |
·适宜的粘度和良好的黏温性能 | 第19-20页 |
·清净分散性好 | 第20页 |
·良好的润滑性 | 第20-21页 |
·酸中和性好 | 第21页 |
·氧化安定性与热氧化安定性好 | 第21页 |
·良好抗泡沫性 | 第21-22页 |
·发动机油基础油作用、分类与选用原则 | 第22-25页 |
·润滑油基础油的作用 | 第22-23页 |
·API基础油分类 | 第23-24页 |
·选择基础油的6项原则 | 第24-25页 |
·汽车发动机润滑油所需的添加剂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汽油机的摩擦化学与极压抗磨剂 | 第27-35页 |
·汽油机的摩擦、磨损与润滑 | 第27-30页 |
·汽油机的摩擦类型 | 第27页 |
·汽油机的磨损 | 第27-29页 |
·汽油机常见润滑的类型 | 第29-30页 |
·常见的抗磨剂润滑机理 | 第30-32页 |
·吸附膜及其作用机理 | 第30-31页 |
·反应膜及其作用机理 | 第31-32页 |
·沉积膜及其作用机理 | 第32页 |
·渗透层及其作用机理 | 第32页 |
·纳米陶瓷粒子的抗磨机理 | 第32-3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第四章 润滑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本文的研究方法 | 第35-44页 |
·评定润滑油的摩擦学性能试验方法 | 第35-3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38-42页 |
·试验设计方法—均匀设计 | 第38-40页 |
·数据处理方法—逐步回归 | 第40-42页 |
·试验基础油和功能添加剂的选择 | 第42页 |
·基础油的选择 | 第42页 |
·功能添加剂的选择 | 第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五章 纳米陶瓷添加剂摩擦学性能研究 | 第44-78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最佳浓度的确定 | 第44-45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与ZDDP润滑性能对比 | 第45-46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与另一种添加剂的配伍性研究 | 第46-69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与T106添加剂的配伍性研究 | 第47-51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与清净剂T109的配伍性试验 | 第51-54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与清净剂T152B的配伍性试验 | 第54-58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与抗氧抗腐剂T202的配伍性试验 | 第58-60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与抗氧剂L57的配伍性试验 | 第60-63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与粘度指数改进剂T612的配伍性试验 | 第63-66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与降凝剂T803A的配伍性试验 | 第66-69页 |
·纳米陶瓷添加剂与多种添加剂的配伍性研究 | 第69-76页 |
·磨斑表面纳米粒子的观察 | 第76-77页 |
·试验仪器 | 第76页 |
·观察结果 | 第76-77页 |
·纳米陶瓷机油与参比油台架测试对比 | 第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创新点和结论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2页 |
附录1 | 第82-84页 |
附录2 | 第84-9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0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