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引言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“写作”成为生命的呈现 | 第8-12页 |
第一节 身体哲学的变迁 | 第8-9页 |
第二节 身体与“个体写作” | 第9-10页 |
第三节 身体在写作中的尺度 | 第10-12页 |
第二章 从《饥饿的女儿》到《K》的叙事关联 | 第12-22页 |
第一节 虹影:《饥饿的女儿》 | 第12-14页 |
第二节 身体叙事 | 第14-19页 |
第三节 个体书写走向公众空间 | 第19-22页 |
第三章 “布鲁姆斯勃里”—性—中国模式 | 第22-33页 |
第一节 《K》:从创作到出版 | 第22-24页 |
第二节 性也非性 | 第24-28页 |
第三节 沦为商品的危险 | 第28-33页 |
第四章 布鲁姆斯勃里—文化—中国 | 第33-48页 |
第一节 《K》的文化逻辑 | 第33-37页 |
第二节 朱利安:“类型化”的“他者” | 第37-40页 |
第三节 女主人公之死 | 第40-43页 |
第四节 “禁书”之魅 | 第43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0页 |
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