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雕塑化研究
| 摘要 | 第1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-6页 |
| 绪论 | 第6-8页 |
| 提出问题 | 第6页 |
| 相关研究的现状 | 第6-7页 |
| 研究的对象与意义 | 第7-8页 |
| 第一章 建筑雕塑化的涵义 | 第8-15页 |
| ·现代雕塑发展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| 第8-10页 |
| ·建筑雕塑化的客观性 | 第10-12页 |
| ·建筑雕塑化的哲学基础 | 第10页 |
| ·新时代审美的需要和技术的发展加速建筑雕塑化 | 第10-12页 |
| ·建筑雕塑化的美学表达 | 第12-14页 |
| ·建筑雕塑化的两种美学表达方式 | 第12-13页 |
| ·建筑雕塑化美感的表现原则 | 第13-14页 |
| 小结 | 第14-15页 |
| 第二章 建筑创作中现代雕塑表现手法的应用 | 第15-41页 |
| ·建筑创作中雕塑化的思维过程 | 第15-16页 |
| ·建筑创作中追求雕塑化的形体美 | 第16-30页 |
| ·几何形体 | 第16-21页 |
| ·空间塑造 | 第21-23页 |
| ·抽象表达 | 第23-25页 |
| ·动感韵律 | 第25-28页 |
| ·表情流露 | 第28-30页 |
| ·建筑创作中追求雕塑化的材质美 | 第30-34页 |
| ·建筑创作中追求雕塑化的光影美 | 第34-37页 |
| ·建筑创作中立体主义和其他雕塑风格的影响 | 第37-40页 |
| 小结 | 第40-41页 |
| 第三章 雕塑化建筑的模式意象 | 第41-50页 |
| ·粗野主义的模式意象 | 第41-43页 |
| ·表现主义的模式意象 | 第43-45页 |
| ·具象化的模式意象 | 第45-47页 |
| ·方盒子的模式意象 | 第47-49页 |
| ·仿生的模式意象 | 第49-50页 |
| 第四章 雕塑化与建筑自身的关系 | 第50-60页 |
| ·建筑自身对雕塑化的影响 | 第50-55页 |
| ·建筑平面 | 第51页 |
| ·建筑体量 | 第51页 |
| ·建筑材料 | 第51-52页 |
| ·建筑通风和采光 | 第52页 |
| ·建筑结构 | 第52-55页 |
| ·建筑环境 | 第55页 |
| ·雕塑化对建筑自身的突破 | 第55-58页 |
| ·突破传统的建筑组成概念 | 第55-57页 |
| ·突破传统的行为模式 | 第57页 |
| ·突破理性的空间模式 | 第57-58页 |
| ·突破传统审美 | 第58页 |
| ·建筑雕塑化意义的扩展 | 第58-59页 |
| 小结 | 第59-60页 |
| 第五章 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对雕塑美的探索 | 第60-66页 |
| 结论 | 第66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0-71页 |
| 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