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5页 |
| 目录 | 第5-8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| ·嵌入式系统概述 | 第8-10页 |
| ·嵌入式系统的概念 | 第8-9页 |
| ·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| 第9页 |
| ·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| 第9-10页 |
| ·嵌入式处理器 | 第10-11页 |
| ·嵌入式处理器概述 | 第10页 |
| ·ARM | 第10-11页 |
| ·嵌入式操作系统 | 第11-13页 |
| ·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| 第11-12页 |
| ·从Linux到嵌入式Linux | 第12页 |
| ·嵌入式Linux开发要点 | 第12-13页 |
| ·基于ARM的电动机智能保护器Linux平台 | 第13-14页 |
| 第二章 基于ARM的电动机智能保护器Linux平台硬件环境的设计 | 第14-24页 |
| ·电动机智能保护器Linux平台硬件环境总体方案设计 | 第14-15页 |
| ·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选择 | 第15-17页 |
| ·ARM处理器系列的选择 | 第15页 |
| ·Samsung S3C2410 处理器 | 第15-17页 |
| ·外围电路设计 | 第17-24页 |
| ·Flash存储 | 第17-18页 |
| ·SDRAM芯片 | 第18-20页 |
| ·以太网控制器 | 第20-21页 |
| ·USB接口 | 第21-22页 |
| ·串行电路接口 | 第22-24页 |
| 第三章 创建交叉开发环境 | 第24-32页 |
| ·嵌入式Linux的开发环境 | 第24-25页 |
| ·交叉编译工具链 | 第25-26页 |
| ·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制作 | 第26-32页 |
| ·创建编译环境 | 第26-27页 |
| ·创建binutils | 第27-28页 |
| ·创建初始编译器gcc | 第28-29页 |
| ·创建glibc库 | 第29-30页 |
| ·重新创建完整的gcc编译器 | 第30-32页 |
| 第四章 嵌入式Linux向ARM处理器上的移植 | 第32-57页 |
| ·Bootloader | 第32-33页 |
| ·U-Boot | 第33-36页 |
| ·U-Boot简介 | 第33-34页 |
| ·U-Boot启动流程 | 第34-35页 |
| ·U-Boot源码结构 | 第35-36页 |
| ·U-Boot向目标板的移植 | 第36-44页 |
| ·移植环境的建立 | 第36-37页 |
| ·U-Boot的代码修改 | 第37-43页 |
| ·U-Boot的编译 | 第43-44页 |
| ·Linux内核 | 第44-46页 |
| ·Linux内核特点 | 第44页 |
| ·Linux 2.6 内核针对嵌入式开发的显著特点 | 第44-46页 |
| ·Linux 2.6 内核的结构 | 第46页 |
| ·Linux 2.6 内核的移植 | 第46-52页 |
| ·Linux 2.6 内核移植环境的建立 | 第47页 |
| ·Linux 2.6 内核代码的修改 | 第47-49页 |
| ·网卡驱动程序的移植 | 第49-50页 |
| ·Linux 2.6 内核配置 | 第50-52页 |
| ·编译内核 | 第52页 |
| ·应用程序的移植 | 第52-57页 |
| ·构造目标板的根文件系统 | 第52-55页 |
| ·移植Tinylogin | 第55-56页 |
| ·启动NFS服务 | 第56-57页 |
| 第五章 嵌入式Linux环境下电动机智能保护器Linux平台的实验 | 第57-63页 |
| ·开发环境的建立 | 第57页 |
| ·将U-Boot烧写到目标板中 | 第57-59页 |
| ·将Linux 2.6 内核烧写到开发板中 | 第59-61页 |
| ·将根文件系统烧写到开发板中 | 第61-63页 |
|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6页 |
|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