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目录 | 第1-7页 |
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0页 |
| 图表清单 | 第10-13页 |
| 主要符号说明 | 第13-1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19页 |
| ·前言 | 第15-17页 |
| ·课题来源 | 第17页 |
| ·立题依据 | 第17页 |
| ·研究目标 | 第17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| 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19-38页 |
| ·烟气脱硝技术概况 | 第19-20页 |
| ·湿法烟气脱硝技术 | 第20-26页 |
| ·氧化吸收法 | 第21-24页 |
| ·液相催化氧化法 | 第24-25页 |
| ·络合吸收法 | 第25页 |
| ·还原吸收法 | 第25-26页 |
| ·杂多酸法 | 第26页 |
| ·TiO_2光催化技术基本原理 | 第26-29页 |
| ·半导体能带理论 | 第27-28页 |
| ·TiO_2的晶型结构和光催化活性 | 第28页 |
| ·TiO_2光催化机理 | 第28-29页 |
| ·纳米TiO_2制备工艺概述 | 第29-34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 | 第30-31页 |
| ·水热法 | 第31-32页 |
| ·钛醇盐水解法 | 第32-33页 |
| ·沉淀法 | 第33页 |
| ·微乳液法 | 第33-34页 |
| ·TiO_2光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| 第34-37页 |
| ·降低TiO_2催化剂光生载流子复合率 | 第34-36页 |
| ·TiO_2催化剂的固定化研究 | 第36-3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| 第三章 NO的光催化氧化及机理研究 | 第38-51页 |
| ·引言 | 第38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8-39页 |
| ·负载纳米TiO_2催化剂的制备流程 | 第39页 |
| ·催化剂表面成分分析及分析方法 | 第39页 |
| ·光催化实验过程 | 第39-40页 |
| ·NO光催化氧化过程研究 | 第40-41页 |
| ·NO光催化氧化过程主要影响参数研究 | 第41-44页 |
| ·相对湿度 | 第41-42页 |
| ·氧含量 | 第42页 |
| ·停留时间 | 第42-43页 |
| ·进气浓度 | 第43-44页 |
| ·NO光催化氧化的动力学方程推导 | 第44-48页 |
| ·基元反应过程的推导 | 第44页 |
| ·反应动力学模型的推导 | 第44-48页 |
| ·催化剂失效原因以及再生方式探讨 | 第48-49页 |
| ·NO光催化氧化的机理分析 | 第49-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四章 TiO_2光催化剂的溶胶-凝胶法制备 | 第51-72页 |
| ·引言 | 第51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51-55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51-52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制备流程 | 第52-53页 |
| ·催化剂的表征 | 第53-55页 |
| ·光催化实验过程 | 第55页 |
| ·溶胶-凝胶法制备工艺研究 | 第55-64页 |
| ·钛水比 | 第55-57页 |
| ·钛醇比 | 第57-59页 |
| ·钛酸比 | 第59-60页 |
| ·灼烧温度 | 第60-62页 |
| ·煅烧时间 | 第62-64页 |
| ·复合TiO_2膜的制备工艺研究 | 第64-70页 |
| ·复合TiO_2膜的TG-DSC分析结果 | 第64-65页 |
| ·复合TiO_2膜的XRD分析结果 | 第65-67页 |
| ·复合TiO_2膜的表面形貌研究 | 第67-68页 |
| ·复合TiO_2膜的催化效果比较 | 第68-7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| 第五章 TiO_2催化剂的水热法制备 | 第72-83页 |
| ·引言 | 第72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72-74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72-73页 |
| ·催化剂的制备 | 第73页 |
| ·催化剂的表征 | 第73页 |
| ·光催化实验过程 | 第73-74页 |
| ·水热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| ·水热时间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76-79页 |
| ·灼烧温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| 第79-82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82-83页 |
| 第六章 过渡金属离子改性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83-100页 |
| ·引言 | 第83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83-86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83-84页 |
| ·催化剂制备过程 | 第84-85页 |
| ·催化剂表征及分析方法 | 第85页 |
| ·光催化实验过程 | 第85-86页 |
| ·过渡金属离子掺杂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86-92页 |
| ·XRD分析结果 | 第86-87页 |
| ·TEM以及EDS分析结果 | 第87-89页 |
| ·UV-Vis分析结果 | 第89-91页 |
| ·金属离子掺杂的纳米TiO_2的效果比较 | 第91-92页 |
| ·过渡金属离子表面沉积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92-97页 |
| ·XRD分析结果 | 第92-93页 |
| ·TEM、HR-TEM分析结果 | 第93-94页 |
| ·UV-ViS分析结果 | 第94-95页 |
| ·浸渍沉淀法制备的Zn/TiO_2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| 第95-97页 |
| ·过渡金属离子表面沉积的TiO_2的效果比较 | 第97页 |
| ·金属离子改性对催化活性影响的机理探讨 | 第97-9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9-100页 |
| 第七章 贵金属表面沉积对光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100-112页 |
| ·引言 | 第100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00-102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100-101页 |
| ·催化剂制备过程 | 第101页 |
| ·催化剂表征及分析方法 | 第101-102页 |
| ·光催化实验过程 | 第102页 |
| ·XRD分析结果 | 第102-104页 |
| ·TEM、HR-TEM以及能谱分析结果 | 第104-106页 |
| ·UV-Vis分析结果 | 第106-108页 |
| ·贵金属掺杂TiO_2的光电子能谱分析结果 | 第108-109页 |
| ·贵金属离子表面沉积的纳米TiO_2对NO光催化氧化效果 | 第109-11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| 第八章 光催化氧化结合液相吸收处理NO_X的联合工艺开发 | 第112-125页 |
| ·引言 | 第112页 |
| ·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12-114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112-113页 |
| ·负载纳米TiO_2催化剂的制备流程 | 第113页 |
| ·固体样品组成分析以及分析方法 | 第113页 |
| ·光催化氧化结合液相Na_2SO_3吸收处理NOX实验过程 | 第113-114页 |
| ·光催化氧化部分主要操作参数研究 | 第114-117页 |
| ·停留时间 | 第115页 |
| ·进气浓度 | 第115-116页 |
| ·相对湿度 | 第116页 |
| ·氧含量 | 第116页 |
| ·催化剂失效考察 | 第116-117页 |
| ·液相Na_2SO_3吸收部分主要操作参数研究 | 第117-120页 |
| ·吸收液浓度 | 第117-118页 |
| ·吸收液温度 | 第118-119页 |
| ·吸收液pH值 | 第119-120页 |
| ·吸收液的氧化抑制研究 | 第120-123页 |
| ·不同浓度抑制剂对吸收液使用时间的影响 | 第120-121页 |
| ·吸收产物的FT-IR分析以及结果讨论 | 第121-123页 |
| ·联合吸收工艺的反应历程推导 | 第123-12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4-125页 |
|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125-127页 |
| ·主要结论 | 第125-126页 |
| ·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| 第126-12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7-137页 |
|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37-138页 |
|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38页 |
| 攻博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| 第138-139页 |
| 致谢 | 第13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