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11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1-31页 |
第一节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第二节 文献综述 | 第13-21页 |
第三节 研究思路、结构安排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7页 |
第四节 本文创新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27-31页 |
第二章 博弈论:演进、基本概念及效率 | 第31-59页 |
第一节 博弈思想及其演进 | 第31-38页 |
一、博弈思想溯源 | 第31-32页 |
二、从博弈思想到博弈论 | 第32-34页 |
三、博弈论的经济学应用和演进 | 第34-38页 |
第二节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| 第38-51页 |
一、博弈的基本要素 | 第38-41页 |
二、博弈的类型划分 | 第41-44页 |
三、博弈论的创新与发展:进化博弈、双层博弈与协调博弈 | 第44-51页 |
第三节 纳什均衡的效率:帕累托最优的改进 | 第51-59页 |
一、纳什均衡及其多重性 | 第51-52页 |
二、纳什均衡的效率分析 | 第52-53页 |
三、纳什均衡的改进:从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 | 第53-55页 |
四、从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机制分析 | 第55-59页 |
第三章 世界贸易体制:内涵、产生与博弈特征 | 第59-121页 |
第一节 世界贸易体制的界定 | 第59-65页 |
一、国际体制的概念 | 第59-60页 |
二、国际体制的形成 | 第60-62页 |
三、国际组织与国际体制 | 第62-63页 |
四、多边贸易体制:现实中的世界贸易体制 | 第63-65页 |
第二节 世界贸易体制的产生:博弈论的规范分析 | 第65-84页 |
一、世界贸易体制的理论基础:自由贸易理论 | 第65-70页 |
二、世界贸易体制的产生:从摆脱“囚徒困境”说起 | 第70-77页 |
三、世界贸易体制产生的博弈过程:从GATT 到WTO | 第77-84页 |
第三节 世界贸易体制制度安排中的博弈 | 第84-104页 |
一、世界贸易体制下的博弈制度安排 | 第84-95页 |
二、世界贸易体制博弈制度安排的运作机理 | 第95-99页 |
三、世界贸易体制博弈制度安排的特点 | 第99-104页 |
第四节 世界贸易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博弈 | 第104-121页 |
一、世界贸易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博弈基本要素 | 第104-111页 |
二、世界贸易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博弈层次划分 | 第111-116页 |
三、世界贸易体制运行过程中的博弈特点 | 第116-121页 |
第四章 世界贸易体制:博弈模型解释与验证 | 第121-153页 |
第一节 贸易得益的经济学分析 | 第121-128页 |
一、贸易得益的来源 | 第121-123页 |
二、机会成本不变情况的贸易得益 | 第123-124页 |
三、机会成本递增情况的贸易得益 | 第124-126页 |
四、国际贸易的动态得益 | 第126-128页 |
第二节 关税保护与国民福利 | 第128-137页 |
一、关税保护的成本与收益 | 第128-131页 |
二、关税保护的一般均衡分析 | 第131-133页 |
三、关税保护与世界福利 | 第133-134页 |
四、关税保护的效率分析 | 第134-137页 |
第三节 互惠贸易协定的福利改进:博弈模型验证 | 第137-145页 |
一、关税博弈的图解分析 | 第137-138页 |
二、纳什均衡关税的求解 | 第138-140页 |
三、互惠的关税削减与福利改进 | 第140-141页 |
四、贸易协定的强制执行与重复博弈 | 第141-145页 |
第四节 世界贸易体制的收益:博弈模型解释 | 第145-153页 |
一、模型构建 | 第145-147页 |
二、世界贸易体制的收益:降低协定的执行成本 | 第147-151页 |
三、世界贸易体制的收益:降低达成协定的成本 | 第151-153页 |
第五章 世界贸易体制的条款规则:博弈分析 | 第153-191页 |
第一节 互惠:合作博弈的核心 | 第153-168页 |
一、互惠原则的含义 | 第153-155页 |
二、互惠原则的政治经济学 | 第155-156页 |
三、WTO 中的互惠原则 | 第156-162页 |
四、互惠原则的博弈模型分析 | 第162-168页 |
第二节 非歧视:多边博弈的基石 | 第168-191页 |
一、非歧视原则的历史溯源 | 第168-172页 |
二、非歧视原则的含义与实质 | 第172-175页 |
三、WTO 中的非歧视原则 | 第175-186页 |
四、非歧视原则的博弈模型分析 | 第186-191页 |
第六章 世界贸易体制的运行机制:博弈分析 | 第191-243页 |
第一节 谈判机制:博弈规则的驱动力 | 第191-211页 |
一、世界贸易体制中的谈判机制 | 第191-193页 |
二、世界贸易体制中的谈判:博弈分析 | 第193-201页 |
三、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多边谈判:多哈发展议程及其谈判前景 | 第201-205页 |
四、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加入谈判:以中美加入WTO 谈判为例 | 第205-211页 |
第二节 争端解决机制:博弈的“触发器” | 第211-226页 |
一、世界贸易体制中的争端解决机制:博弈分析 | 第211-213页 |
二、世界贸易体制中争端解决机制的运作 | 第213-218页 |
三、世界贸易体制中争端解决机制的特点 | 第218-221页 |
四、世界贸易体制中的争端解决机制:实践分析 | 第221-226页 |
第三节 贸易政策审议机制:博弈的监督机制 | 第226-243页 |
一、世界贸易体制中的政策审议机制:博弈分析 | 第226-228页 |
二、世界贸易体制中政策审议机制的运作 | 第228-231页 |
三、世界贸易体制中政策审议机制的特点 | 第231-235页 |
四、世界贸易体制中的政策审议机制:实践分析 | 第235-243页 |
第七章 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博弈:案例分析 | 第243-295页 |
第一节 乌拉圭回合的博弈分析 | 第243-260页 |
一、乌拉圭回合的博弈成果 | 第243-250页 |
二、乌拉圭回合的博弈收益:模型预测 | 第250-256页 |
三、乌拉圭回合博弈收益的分配 | 第256-260页 |
第二节 发达成员的博弈:以美国为例分析 | 第260-277页 |
一、美国全球战略与世界贸易体制的产生 | 第260-263页 |
二、美国在世界贸易体制中的博弈地位:霸权与特权 | 第263-273页 |
三、世界贸易体制内力量的变动对美国博弈地位的影响 | 第273-277页 |
第三节 发展中成员的博弈:以中国为例分析 | 第277-295页 |
一、中国加入WTO 谈判历程:有史以来最艰难的博弈 | 第277-280页 |
二、中国在WTO 中的博弈实践:“入世”五年回顾与总结 | 第280-285页 |
三、中国加入WTO 的博弈收益:“入世”五年经济效应评估 | 第285-291页 |
四、中国在WTO 中的博弈定位:建设性角色 | 第291-295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启示 | 第295-303页 |
第一节 WTO 成员运用博弈的基础 | 第295-299页 |
一、政治上的认同 | 第295-296页 |
二、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 | 第296页 |
三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| 第296-297页 |
四、经济实力的较量 | 第297页 |
五、对外发展战略的确立 | 第297页 |
六、国内产业结构和贸易内容的调整 | 第297-298页 |
七、谈判者的能力、素质与技巧 | 第298-299页 |
第二节 WTO 成员运用博弈对中国的启示 | 第299-303页 |
一、反复博弈决定中国“复关”/“入世”谈判的长期性 | 第299-300页 |
二、“入世”法律文件是中国与谈判方博弈的结果 | 第300页 |
三、运用博弈水平的提高使中国“入世”整体得失平衡 | 第300-301页 |
四、博弈结果转变成现实依靠中国自身的努力 | 第301-302页 |
五、“入世”后中国需要不断提高运用博弈的能力和水平 | 第302-30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3-321页 |
后记 | 第321-3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