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-11页 |
一、执行和解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 | 第11-18页 |
(一) 执行和解的概念 | 第11-12页 |
(二) 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 | 第12-15页 |
(三) 执行和解与诉讼和解 | 第15-17页 |
(四) 执行和解与法院调解 | 第17-18页 |
二、执行和解的效力 | 第18-24页 |
(一) 执行和解的成立和生效要件 | 第18-21页 |
1. 执行和解必须出自双方当事人的自愿 | 第18页 |
2. 当事人主体适格 | 第18-20页 |
3. 执行和解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| 第20页 |
4. 执行和解仅发生在执行程序 | 第20-21页 |
5. 执行和解协议一般采用书面形式,但不排斥口头形式 | 第21页 |
(二) 执行和解对执行程序的效力 | 第21-23页 |
(三) 执行和解对当事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三、我国现行执行和解制度存在的主要缺陷 | 第24-26页 |
(一) 执行和解混同于“调解” | 第24页 |
(二) 执行和解的次数与期限规定不明确 | 第24-25页 |
(三) 执行和解的程序和效力规定不明确 | 第25-26页 |
四、实践中有关执行和解制度的主要争议 | 第26-37页 |
(一) 是否应赋予执行和解协议一定的执行力 | 第26-28页 |
(二) 是否赋予人民法院对执行和解协议的审查权 | 第28-29页 |
(三) 恢复执行后,执行和解协议的效力问题 | 第29-31页 |
1. 恢复执行后,执行和解协议不应认定为无效合同 | 第29页 |
2. 恢复执行后,执行和解协议应认定为合同解除 | 第29-31页 |
(四) 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期限问题 | 第31页 |
(五) 执行和解中担保的效力问题 | 第31-33页 |
1. 执行担保与民事担保不同 | 第32页 |
2. 执行和解中的担保不同于执行担保 | 第32-33页 |
(六) 签订执行和解协议后,对债务人财产采取的强制措施是否应予以撤销 | 第33-35页 |
(七) 执行和解中当事人是否享有抗辩权 | 第35-37页 |
五、完善执行和解制度的建议 | 第37-43页 |
(一) 明确执行和解为执行中止的法定事由 | 第37-38页 |
(二) 改变法院以执行和解协议的签订为结案依据的方式 | 第38页 |
(三) 对执行和解协议的内容、履行期限进行限制 | 第38-39页 |
(四) 增设执行和解的救济途径 | 第39-43页 |
六、结论 | 第43-44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44-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