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矿床学论文--矿床分类论文--有色金属论文

华北陆块南缘中生代构造演化与铅锌银成矿作用

中文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9页
第一章 绪论第9-19页
   ·研究现状第9-14页
     ·矿床学研究现状第9-12页
     ·华北陆块南缘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·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·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第15-17页
     ·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第15-16页
     ·研究内容第16-17页
   ·研究思路、研究方法与完成的工作量第17-18页
     ·研究思路第17页
     ·研究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完成的工作量第18页
   ·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第18-19页
第二章 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第19-51页
   ·大地构造位置第19-20页
   ·区域地质第20-51页
     ·地层第20-30页
     ·岩浆岩第30-42页
     ·区域构造特征与演化第42-45页
     ·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深部构造第45-48页
     ·地球化学场特征第48-51页
第三章 华北陆块南缘中-新生代陆内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第51-102页
   ·华北陆块南缘构造组成与特征第51-67页
     ·秦岭造山带北缘边界断裂带和逆冲推覆构造系第51-54页
     ·栾川断裂带(F3)与洛南-栾川逆冲推覆构造系第54-59页
     ·北北东向构造带第59-63页
     ·变质核杂岩与拆离伸展断层第63-66页
     ·北东向沉积盆地第66-67页
   ·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第67-98页
     ·中生代花岗岩类SHRIMP锆石U-Pb测年第67-75页
     ·中侏罗世辉绿岩脉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第75-79页
     ·晚侏罗世中酸性斑岩类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第79-84页
     ·早白垩世花岗(斑)岩类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第84-98页
   ·华北陆块南缘中-新生代构造演化第98-102页
     ·晚三叠世-早中侏罗世后碰撞伸展阶段第99-100页
     ·晚侏罗世构造体制转换(伸展)阶段第100页
     ·早白垩世岩石圈大减薄过程(阶段)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·晚白垩世-新生代陆内俯冲与裂陷阶段第101-102页
第四章 铅锌银矿床类型及其特征第102-147页
   ·铅锌银矿床空间分布规律第102-104页
   ·铅锌银成矿作用时限第104-111页
     ·银铅锌矿化蚀变绢云母的Ar-Ar测年第105-107页
     ·东沟铝矿Re-Os同位素测年第107-110页
     ·其它银铅锌矿床的测年资料第110-111页
   ·银铅锌矿床类型第111-112页
   ·晚侏罗世(140Ma左右)铅锌银矿床特征第112-124页
     ·总体特征第112-113页
     ·矽卡岩型铅锌多金属矿床第113-118页
     ·构造蚀变岩型铅锌银矿床第118-124页
   ·早白垩世(130~110Ma)铅锌银矿床特征第124-147页
     ·总体特征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·石英脉型金铅矿床地质特征—以东闯金铅矿床为例第125-128页
     ·构造蚀变岩型金银铅锌矿床—以康山金铅矿田为例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·构造蚀变岩型银铅锌矿床—以铁炉坪矿集区为例第130-139页
     ·构造蚀变岩型铅锌矿床—以付店铝铅锌矿集区为例第139-147页
第五章 银铅锌成矿作用第147-198页
   ·140Ma左右的铅锌银矿床成矿作用第147-162页
     ·成矿流体特征第147-149页
     ·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49-154页
     ·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第154-162页
   ·130~110Ma的铅锌银矿床成矿作用第162-198页
     ·成矿流体特征第162-172页
     ·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72-180页
     ·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第180-198页
第六章 结论第198-203页
   ·取得主要成果、认识及创新点第198-201页
   ·不足和进一步工作展望第201-203页
参考文献第203-218页
照片及说明第218-221页
学位申请人基本情况第221-224页
致谢第224-225页

论文共22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人永生化成骨细胞恶性转化中印迹基因表达谱的初步研究
下一篇:VEGF诱导HUVEC成型及对ephrinB2、EphB4和KDR的影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