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导论 | 第10-26页 |
一、商鞅及其变法 | 第10-12页 |
二、本选题的价值和研究方法 | 第12-14页 |
三、研究史的回顾和反思 | 第14-24页 |
(一) 商鞅生平事迹的研究及评价 | 第14-15页 |
(二) 《商君书》的流传和校释 | 第15-18页 |
(三) 《商君书》成书及真伪的研究 | 第18-19页 |
(四) 《商君书》思想的研究 | 第19-22页 |
(五) 反思与展望 | 第22-24页 |
四、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| 第24-26页 |
第一章 《商君书》的成书与真伪 | 第26-51页 |
第一节 《商君书》的成书 | 第26-30页 |
一、“商君之书”与“商君之法” | 第26-27页 |
二、《商君书》的成书时间与编者 | 第27-29页 |
三、《商君书》的命名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《商君书》真伪问题讨论中的两种倾向 | 第30-36页 |
一、以偏概全的倾向 | 第31-32页 |
二、矫枉过正的倾向 | 第32-36页 |
第三节 对前人判断《商君书》各篇作者作时的方法和依据的检讨和补充 | 第36-51页 |
一、文体与文风 | 第36-39页 |
二、商鞅与《商君书》的刑赏观 | 第39-42页 |
三、“国害”与儒墨思想的关系 | 第42-46页 |
四、古史传说的引用 | 第46-51页 |
第二章 《商君书》各篇的作者和作时 | 第51-79页 |
第一节 商鞅言行的追记:《更法》《定分》 | 第52-57页 |
第二节 商鞅遗著:《垦令》《境内》 | 第57-60页 |
第三节 疑为商鞅所著者:《开塞》《农战》《靳令》《战法》《立本》《兵守》 | 第60-65页 |
第四节 商鞅后学写于战国晚期的政论文:《画策》《修权》 | 第65-68页 |
第五节 商鞅后学献给国君的书奏:《算地》《徕民》《错法》《赏刑》《君臣》《慎法》《禁使》 | 第68-73页 |
第六节 其他:《去强》《说民》《弱民》《壹言》《外内》 | 第73-76页 |
本章小结 | 第76-79页 |
第三章 《商君书》思想的再认识 | 第79-127页 |
第一节 历史观的再认识:进步观还是变易观 | 第79-92页 |
一、《商君书》的历史观 | 第80-83页 |
二、《商君书》的历史观不是进步观 | 第83-86页 |
三、《商君书》的历史观是先秦很普通的变易观 | 第86-91页 |
四、结语 | 第91-92页 |
第二节 “法治”观的再认识:法治还是专制 | 第92-107页 |
一、《商君书》中“法”的涵义和功能 | 第93-95页 |
二、“法治”的根据 | 第95-97页 |
三、“刑无等级”的实质和“吏民知法自治”的司法精神 | 第97-101页 |
四、商君“法治”的本质与理想 | 第101-106页 |
五、结语 | 第106-107页 |
第三节 社会价值观的再认识:反价值的价值观 | 第107-127页 |
一、谁之富贵,何种富强 | 第108-115页 |
二、“求过不求善”与“以奸民治” | 第115-120页 |
三、“立法去私”和“名利出于一孔” | 第120-122页 |
四、结语:反价值的价值观 | 第122-127页 |
结语 | 第127-131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31-135页 |
后记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