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Summary | 第4-1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5页 |
第一节 国内外锂离子电池的市场情况 | 第18-20页 |
第二节 化学电池的分类 | 第20-21页 |
第三节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指标 | 第21-22页 |
第四节 锂离子电池的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第五节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24-26页 |
第六节 尖晶石型LiMn_2O_4的结构特点及制备方法 | 第26-30页 |
·LiMn_O_4的结构特点 | 第26-27页 |
·LiMn_2O_4的制备方法 | 第27-30页 |
·溶胶-凝胶法 | 第27-28页 |
·Pechini方法 | 第28页 |
·固相反应合成法 | 第28页 |
·熔融浸渍法 | 第28-29页 |
·水热合成法 | 第29页 |
·热压合成法 | 第29页 |
·共沉淀法(又称乳液—干燥法) | 第29页 |
·控制结晶法 | 第29-30页 |
·固相配位反应法 | 第30页 |
第七节 LiMn_2O_4的改性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掺杂金属元素 | 第30-33页 |
·掺Ni~(2+) | 第31页 |
·掺Cr~(3+) | 第31页 |
·掺Co~(3+) | 第31-32页 |
·掺入别的金属离子 | 第32-33页 |
第八节 论文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Ag_xMn_(2-x)O_4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35-58页 |
1.引言 | 第35页 |
2.实验部分 | 第35-58页 |
· | 第35-39页 |
·药品与试剂 | 第35页 |
·测试仪器 | 第35-36页 |
·电池正极材料组装与充放电测试 | 第36-38页 |
·充放电测试相关概念 | 第36-38页 |
·LiAg_xMn_(2-x)O_4的合成的制备流程 | 第38-3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39-56页 |
·循环伏安曲线讨论 | 第39页 |
·充放电、TG讨论 | 第39-42页 |
·XRD分析与结果讨论 | 第42-45页 |
·形貌(TEM)分析 | 第45-47页 |
·样品Ag_xMn_(2-x)O_4的磁性与结构关系的探讨 | 第47-48页 |
·样品Ag_xMn_(2-x)O_4的傅立叶红外光谱(FT-IR)分析 | 第48-51页 |
·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、能谱分析和原子力显微镜(AFM)分析 | 第51-56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56-58页 |
第三章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Re_xMn_(2-x)O_4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58-68页 |
引言 | 第58-59页 |
第一节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e_xMn_(2-x)O_4的制备与表征 | 第59-63页 |
·实验试剂及药品 | 第59页 |
·LiCe_xMn_(2-x)O_4的制备 | 第59页 |
·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59-63页 |
·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、能谱分析 | 第59-60页 |
·XRD分析与结果讨论 | 第60-62页 |
·FT-IR分析与结果讨论 | 第62-63页 |
第二节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d_xMn_(2-x)O_4的制备与表征 | 第63-68页 |
·实验试剂及药品 | 第63页 |
·LiNd_xMn_(2-x)O_4的制备 | 第63页 |
·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63-67页 |
·LiNd_xMn_(2-x)O_4的XRD分析 | 第63-64页 |
·FT-IR光谱分析 | 第64页 |
·热重分析 | 第64-6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8-71页 |
·结论 | 第68-69页 |
·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| 第69页 |
·展望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附录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
封底原创性声明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