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艺术与新审美乌托邦--论网络艺术的虚拟现实性
| 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8页 |
| 引言 | 第8-9页 |
| 1 网络艺术及其本质特征 | 第9-15页 |
| ·“网络艺术”的界定 | 第9-11页 |
| ·学术界对“网络艺术”的界定 | 第9-10页 |
| ·对“网络艺术”的新界定 | 第10-11页 |
| ·网络艺术的特点 | 第11-12页 |
| ·欣赏的交互性 | 第11页 |
| ·传播的实时性 | 第11-12页 |
| ·表现样态的丰富性 | 第12页 |
| ·网络艺术的本质特征 | 第12-15页 |
| ·艺术的虚拟性 | 第13-14页 |
| ·网络艺术的“虚拟现实性” | 第14-15页 |
| 2 网络艺术的构成及其对传统艺术的冲击 | 第15-24页 |
| ·网络艺术的构成及其关系 | 第15-18页 |
| ·网络艺术的构成 | 第15-17页 |
| ·网络艺术各要素间的关系 | 第17-18页 |
| ·网络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冲击 | 第18-24页 |
| ·从超越性到功利性 | 第18-19页 |
| ·从情感性到技术性 | 第19-20页 |
| ·从主题性到娱乐性 | 第20-21页 |
| ·从神圣性到世俗性 | 第21-24页 |
| 3 网络艺术与人的精神追求 | 第24-36页 |
| ·人类的审美乌托邦情结 | 第25-28页 |
| ·西方社会中审美乌托邦精神的流变 | 第25-27页 |
| ·中国文化中审美乌托邦思想的演化 | 第27-28页 |
| ·人类感性的崛起 | 第28-33页 |
| ·理性霸权的退位 | 第28-31页 |
| ·感性崛起的表现 | 第31-33页 |
| ·网络艺术与消费时代人的精神状况 | 第33-36页 |
| ·消费“符号价值”的社会 | 第33-35页 |
| ·“符号价值”刺激消费欲望 | 第35页 |
| ·网络艺术满足消费欲望 | 第35-36页 |
| 4 网络艺术品位的提升与新审美乌托邦建构 | 第36-45页 |
| ·网络艺术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6-38页 |
| ·技术霸权 | 第36-37页 |
| ·运作的市场化 | 第37-38页 |
| ·提升网络艺术品位的途径 | 第38-41页 |
| ·科技与人文的结合 | 第38-40页 |
| ·创作者、欣赏者素质的提升 | 第40页 |
| ·网络文化市场监督机制的建立 | 第40-41页 |
| ·新审美乌托邦理想的建构 | 第41-45页 |
| ·新审美乌托邦建构的必要性 | 第41-42页 |
| ·新审美乌托邦与传统审美乌托邦的比较 | 第42-43页 |
| ·网络时代审美乌托邦的建构 | 第43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| 后记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