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谐社会: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7页 |
| 引言 | 第7-9页 |
| 第1章 和谐社会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| 第9-21页 |
| ·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渊源 | 第9-15页 |
| ·西方社会对和谐社会的论述 | 第9-11页 |
| ·中国传统社会对和谐社会的论述 | 第11-13页 |
| ·传统和谐社会思想的局限性 | 第13-15页 |
| ·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| 第15-18页 |
| ·“共产主义”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 | 第15-16页 |
| ·实现和谐社会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 | 第16-17页 |
| ·马克思对人与自然、人与社会关系的论述 | 第17-18页 |
| ·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指向 | 第18-21页 |
| ·和谐社会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| 第19页 |
| ·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应然选择 | 第19-21页 |
| 第2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 | 第21-33页 |
| ·和谐发展观符合人类社会的价值选择 | 第21-22页 |
| ·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| 第22-25页 |
| 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发展 | 第23-24页 |
| ·和谐社会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依归 | 第24页 |
| ·和谐社会理论符合人类社会基本的发展规律 | 第24-25页 |
| ·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论基础 | 第25-33页 |
| ·和谐社会理论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一致性 | 第26-27页 |
| ·构建和谐社会的人学理论依据 | 第27-28页 |
| ·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伟大运用 | 第28-33页 |
| ·和谐社会是发展过程论 | 第30页 |
| 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矛盾的动态平衡过程 | 第30-33页 |
| 第3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维度 | 第33-47页 |
| ·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 | 第33-39页 |
| ·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| 第34页 |
| ·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统一 | 第34-35页 |
| ·科学发展观和“和谐社会”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 | 第35-38页 |
| ·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的科学方法论 | 第38-39页 |
| ·从和谐社会到“和谐世界” | 第39-42页 |
| ·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 | 第39-40页 |
| ·和谐世界是社会主义和谐理论的延伸 | 第40-42页 |
| ·和谐社会与“和谐文化” | 第42-47页 |
| ·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 | 第43-45页 |
| ·和谐文化标志着中国现时代的民族精神 | 第45-47页 |
| 结论 | 第47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50-51页 |
| 注释 | 第51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58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