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9页 |
·差异化的提出 | 第9页 |
·差异化战略概念 | 第9-12页 |
·差异化市场 | 第10页 |
·差异化产品 | 第10-11页 |
·形象差异化 | 第11页 |
·差异化实施 | 第11-12页 |
·差异化产品形态设计研究背景 | 第12-15页 |
·社会经济背景 | 第12-13页 |
·社会文化背景 | 第13页 |
·社会科技背景 | 第13-15页 |
·差异化产品形态设计研究目的、意义与范畴 | 第15-18页 |
·产品形态设计的差异化研究目的 | 第15-16页 |
·产品形态设计的差异化研究意义 | 第16-17页 |
·产品形态差异化设计研究范畴 | 第17-18页 |
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产品形态差异化的主体影响因素 | 第19-34页 |
·差异化设计之内因——产品形态 | 第19-23页 |
·形态大体分类 | 第19-20页 |
·产品形态要素(形、色、质的表现) | 第20-21页 |
·产品形态语言(蕴涵语义表达) | 第21-22页 |
·产品形态情感(情感传递) | 第22-23页 |
·差异化设计之外因——艺术哲学、科技经济、地域人文 | 第23-33页 |
·形态语言艺术——产品表现风格 | 第23-26页 |
·科技经济革新——产品核心动力 | 第26-30页 |
·地域人文差异——产品构成要求 | 第30-33页 |
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产品形态差异化的客体形成因素 | 第34-44页 |
·设计的目的因(以消费者对生活品质感知为导向) | 第34-36页 |
·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设计 | 第34-35页 |
·消费者对生活品质感知的定义 | 第35-36页 |
·设计的主导因(以设计者为主导的教育能力要求) | 第36-40页 |
·设计教育和设计师职业能力 | 第37-39页 |
·社会设计职业导向 | 第39-40页 |
·设计的限制因(以企业发展为自我限定的品牌规划) | 第40-43页 |
·品牌与设计 | 第40-41页 |
·差异化与标准化 | 第41-42页 |
·个性化与工艺生产 | 第42-43页 |
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产品形态设计的构建 | 第44-53页 |
·产品构建分析与整合 | 第44-47页 |
·消费者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产品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设计整合构建 | 第46-47页 |
·PI(Product Identity)战略的现实解决方案 | 第47-50页 |
·国内设计现状 | 第47页 |
·产品因素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以顾客需求为先导的设计 | 第48-49页 |
·产品PI设计战略 | 第49-50页 |
·差异化构建准则与趋向——“以人为本” | 第50-52页 |
·以绿色和谐为前提 | 第50页 |
·以人机工程学为基础 | 第50-51页 |
·以文化精神体现为灵魂 | 第51页 |
·以虚拟数字化为平台 | 第51-52页 |
·以生活品质感知为鉴定 | 第52页 |
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5章 由差异化引发的思考(设计空间) | 第53-63页 |
·差异化与创新 | 第53-55页 |
·差异化与创新的理论思考 | 第53页 |
·差异化与适度创新的研究 | 第53-55页 |
·差异化设计案例分析 | 第55-61页 |
·日常用品的差异化 | 第55-56页 |
·信息产品的差异化 | 第56-57页 |
·从XBOX在日本市场的失败说来 | 第57-59页 |
·100美元笔记本的诞生 | 第59-61页 |
·差异化与创意产业 | 第61-62页 |
小结 | 第62-63页 |
结束语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附录: 研究生期间学习成果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