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景观设计及其文化研究
| 第1章 引言 | 第1-16页 |
| ·旅游景观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| ·背景 | 第10-11页 |
| ·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范畴 | 第11页 |
| ·旅游景观规划的生态性 | 第11-14页 |
| ·旅游景观中的生态概念 | 第11-12页 |
| ·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| 第12-14页 |
| 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中国旅游景观特色系统概况 | 第16-22页 |
| ·自然风景、旅游景观的系统性 | 第16页 |
| ·旅游景观及其结构 | 第16-17页 |
| ·旅游景观的设计标准 | 第17-19页 |
| ·旅游景观的自然要素标准 | 第17-18页 |
| ·旅游景观的人文标准 | 第18页 |
| ·旅游景观可持续性标准 | 第18-19页 |
| ·游景观的破坏性因素 | 第19页 |
| ·旅游景观与城市景观的的交差影响 | 第19-20页 |
| ·人为因素对旅游景观的破坏 | 第20页 |
| ·保护旅游景区的措施 | 第20页 |
| ·旅游景区对人类经济,文化的影响 | 第20-22页 |
| ·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 | 第20页 |
| ·旅游景区解决人口失业问题 | 第20-21页 |
| ·旅游景区对经济结构的良性影响 | 第21页 |
| ·旅游景区对当地落后产业的良性影响 | 第21-22页 |
| 第3章 旅游景观设计的独特性和人文性 | 第22-30页 |
| ·旅游景区的区域文化性 | 第22-24页 |
| ·旅游与地区历史文化特征 | 第22-23页 |
| ·旅游与艺术、享乐 | 第23-24页 |
| ·增强旅游景区的生态特征 | 第24-26页 |
| ·旅游景区景观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| 第26-30页 |
| ·独特的旅游形式 | 第27-28页 |
| ·人类与自然旅游区的互动发展 | 第28页 |
| ·旅游的文化产物 | 第28-29页 |
| ·旅游景区的生态性设计 | 第29-30页 |
| 第四章 旅游景观设计实例分析 | 第30-48页 |
| ·桂洲省梵净山金顶寺庙设计 | 第30-32页 |
| ·设计原则 | 第30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30页 |
| ·具体设计 | 第30-32页 |
| ·贵州省黑湾河景观规划设计 | 第32-37页 |
| ·区域位置 | 第32页 |
| ·自然条件 | 第32-33页 |
| ·历史沿革和社会经济条件 | 第33页 |
| ·景观景点设计 | 第33-37页 |
| ·开县消落带生态环境整治工程设计 | 第37-38页 |
| ·设计立意 | 第37页 |
| ·具体设计 | 第37-38页 |
| ·莲花山道观建筑规划设计 | 第38-40页 |
| ·项目概况 | 第38页 |
| ·设计文化理念 | 第38-39页 |
| ·节点设计 | 第39-40页 |
| ·合肥丰乐农业生态园旅游区 | 第40-48页 |
| 第五章 结论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
| 附录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