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公众参与--以湖南省醴陵市为例
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1. 绪论 | 第8-20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·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事务管理的要求 | 第8-9页 |
·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| 第9页 |
·相关概念和理论 | 第9-15页 |
·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| 第9-10页 |
·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| 第10-11页 |
·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新要求 | 第11页 |
·公众参与的概念与理论 | 第11-15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·国外的起源和发展 | 第15-17页 |
·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| 第17-19页 |
·发展现状和趋势 | 第19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0页 |
2. 公众参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| 第20-28页 |
·研究思路 | 第20页 |
·研究目标与内容 | 第20页 |
·研究目标 | 第2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·研究方式与方法 | 第20-22页 |
·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 | 第22-25页 |
·准备阶段 | 第22页 |
·变更调查 | 第22页 |
·分析总结 | 第22-23页 |
·研究阶段 | 第23页 |
·编制规划 | 第23页 |
·方案决策 | 第23页 |
·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·公众参与实施方案设计 | 第25-26页 |
·土地利用情况调查 | 第25页 |
·公众参与程度调查 | 第25页 |
·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| 第25页 |
·中心村、工矿用地和调整指标的调查 | 第25-26页 |
·行业部门、非政府组织和重点项目调查 | 第26页 |
·对规划前期成果的调查和修改 | 第26页 |
·规划方案编制、修改和决策 | 第26页 |
·调查问卷的设计、实施和统计 | 第26-28页 |
3.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 | 第28-44页 |
·项目区概况 | 第28-29页 |
·地理环境情况 | 第28页 |
·社会经济条件 | 第28-29页 |
·土地利用现状 | 第29页 |
·公众参与的实施 | 第29-43页 |
·准备与动员深入扩大规划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·成立公众参与规划委员会 | 第31-33页 |
·野外变更与公众意见调查 | 第33-35页 |
·公众参与程度的调查 | 第35-38页 |
·研讨区域发展问题 | 第38-40页 |
·行业部门与非政府组织调查 | 第40-43页 |
·重点项目调查 | 第43页 |
·规划过程中的难点 | 第43-44页 |
4. 醴陵市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用成果 | 第44-65页 |
·规划指标预测 | 第44-47页 |
·相关指标预测 | 第44-45页 |
·主要地类面积预测 | 第45-47页 |
·土地利用分区 | 第47-57页 |
·指标选择与划分单元 | 第47-48页 |
·数据收集、处理和运算 | 第48-49页 |
·聚类分析法分区 | 第49-53页 |
·综合分区 | 第53-55页 |
·分区情况 | 第55-57页 |
·土地利用布局 | 第57-60页 |
·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| 第57-58页 |
·建设用地布局思路 | 第58-59页 |
·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| 第59-60页 |
·规划成果的公众意见调查和修改 | 第60页 |
·公众参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流程 | 第60-63页 |
·体会和认识 | 第63-65页 |
·加强宣传教育,改变规划意识 | 第63页 |
·健全法律法规,建立组织保障 | 第63页 |
·推进全程参与,形成制度框架 | 第63-64页 |
·调整参与层次,扩大空间尺度 | 第64页 |
·运用多元方法,引入信息技术 | 第64-65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·结论 | 第65-66页 |
·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附图 | 第70-74页 |
附件 | 第74-79页 |
附表 | 第79-90页 |
致谢 | 第90-91页 |
个人简介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