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目录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·研究的缘起 | 第8-11页 |
·一个工程引发的思考 | 第8-9页 |
·研究的时代背景 | 第9-11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11页 |
·研究的内容 | 第11-14页 |
·高校的界定 | 第11-12页 |
·教学建筑的定义及分类 | 第12页 |
·地域性设计的引入 | 第12-14页 |
·研究的目标、方法及框架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高校教学建筑的地域性表达 | 第16-29页 |
·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6-19页 |
·建筑的地域性 | 第16-17页 |
·批判的地域主义 | 第17-18页 |
·广义地域性 | 第18-19页 |
·近现代高校建筑中的地域性设计 | 第19-21页 |
·欧美近现代高校中的地域性设计 | 第19页 |
·中国近现代高校中的地域性设计 | 第19-21页 |
·高校教学建筑的地域性设计理念 | 第21-23页 |
·国内外典型实例分析 | 第23-29页 |
第三章 大连高校教学建筑的地域性设计思路 | 第29-39页 |
·大连高校建设总体现状与地域性思考 | 第29-36页 |
·总体现状分析 | 第29-31页 |
·发展模式分析 | 第31-34页 |
·现状存在的问题 | 第34-36页 |
·大连高校教学建筑的地域性发展趋势 | 第36-38页 |
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四章 方面一:针对高校教学建筑自然环境的地域性设计 | 第39-57页 |
·回归自然的地域性设计策略 | 第39-42页 |
·大连自然环境要素分析 | 第42-44页 |
·地形地貌 | 第42-43页 |
·气候要素 | 第43-44页 |
·大连高校教学建筑的自然环境地域性设计方法 | 第44-57页 |
·教学组团区域的整合 | 第44-47页 |
·建筑形态与地形的耦合 | 第47-51页 |
·外部环境的立体性建构 | 第51-55页 |
·内部空间的适应性建构 | 第55-57页 |
第五章 方面二:针对高校教学建筑人文环境的地域性设计 | 第57-72页 |
·人文特征的浓缩与沿革策略 | 第57-59页 |
·大连高校教学建筑多层次的人文环境 | 第59-62页 |
·社会文化 | 第59-60页 |
·高校校园文化 | 第60页 |
·大连高校的教学场所精神 | 第60-62页 |
·大连高校教学建筑的人文环境地域性设计手法 | 第62-72页 |
·对大连地域文脉的传承 | 第62-64页 |
·对高校校园文脉的传承 | 第64-69页 |
·教学场所精神的营造 | 第69-72页 |
第六章 方面三:针对高校教学建筑经济技术的地域性设计 | 第72-79页 |
·“适宜技术”的地域性应对策略 | 第72-74页 |
·大连高校教学建筑多层次的经济技术要素 | 第74-76页 |
·大连高校教学建筑的经济技术地域性设计手法 | 第76-79页 |
·饰面材料的适宜选择 | 第76页 |
·结构美学的极少倾向 | 第76-77页 |
·第五立面的生态设计 | 第77-78页 |
·智能化教学建筑空间 | 第78-79页 |
第七章 工程实践及结论 | 第79-85页 |
·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 | 第79-83页 |
·融于自然的规划结构 | 第79-80页 |
·校园建筑的地域性设计 | 第80-83页 |
·总结 | 第83-85页 |
·地域性设计手法的综合利用 | 第83页 |
·多角度的设计理念 | 第83页 |
·辩证的高校教学建筑地域性设计观 | 第83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6-88页 |
附录 | 第88-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