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提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引言 | 第7-8页 |
| 临床研究 | 第8-21页 |
| 一、资料与方法 | 第8-15页 |
| (一) 诊断标准 | 第8-10页 |
| (二) 试验病例标准 | 第10页 |
| (三) 研究对象 | 第10-13页 |
| (四) 治疗及观察方法 | 第13-14页 |
| (五) 疗效评定标准(参照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》制定) | 第14-15页 |
| (六) 统计分析方法 | 第15页 |
| 二、研究结果 | 第15-21页 |
| (一) 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| 第15-17页 |
| (二) 西医症状疗效比较 | 第17-19页 |
| (三) 安全性检测(见表19) | 第19-21页 |
| 实验研究 | 第21-24页 |
| 一、实验材料 | 第21页 |
| (一) 实验动物 | 第21页 |
| (二) 实验药品 | 第21页 |
| (三) 实验仪器 | 第21页 |
| (四) 主要试剂 | 第21页 |
| 二、实验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(一) 实验分组及给药 | 第21页 |
| (二) 兔病窦模型的制作 | 第21-22页 |
| (三) 检测指标 | 第22页 |
| (四) 统计学处理 | 第22页 |
| 三、实验结果 | 第22-24页 |
| (一) 复脉灵十二指肠给药对兔病窦模型HR 的作用(表20) | 第22-23页 |
| (二) 复脉灵十二指肠给药对兔病窦模型SACT 的作用(表21) | 第23页 |
| (三) 复脉灵十二指肠给药对兔病窦模型CSACT 的作用(表22) | 第23-24页 |
| 讨论 | 第24-33页 |
| 一、窦房结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探讨 | 第24-25页 |
| (一) 心肝同病的生理病理基础 | 第24页 |
| (二) 窦房结功能障碍的病机特点 | 第24-25页 |
| (三) 人体衰老与肝郁血瘀的关系 | 第25页 |
| 二、复脉灵颗粒方药分析 | 第25-29页 |
| (一) 主要方药组成 | 第25页 |
| (二) 治法 | 第25-26页 |
| (三) 药物功效溯源 | 第26-27页 |
| (四) 组方配伍特点 | 第27页 |
| (五) 现代药理研究 | 第27-29页 |
| 三、疗效分析 | 第29-32页 |
| (一) 临床疗效分析 | 第29-32页 |
| (二)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2页 |
| 四、不良反应分析 | 第32-33页 |
| 结语 | 第33-3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| 综述 | 第36-42页 |
| 附录 | 第42-46页 |
| 致谢 | 第46-47页 |
| 详细摘要 | 第47-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