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引言 | 第1-9页 |
二、春秋时期的郑国 | 第9-15页 |
(一) 地理位置优越 | 第9-10页 |
(二) 郑之经济状况分析 | 第10-12页 |
(三) 公室内乱 | 第12-13页 |
(四) 诸侯争霸及晋楚兵祸 | 第13-15页 |
三、子产才华初露 | 第15-18页 |
(一) 论侵蔡 | 第15-16页 |
(二) 攻盗 | 第16页 |
(三) 焚载书 | 第16-18页 |
四、子产的内政 | 第18-31页 |
(一) 集思广益,统一治郑思想 | 第18页 |
(二) 执政之初,稳定统治集团的力量,为治国提供条件 | 第18-22页 |
(三) 维护民主政治的表现:不毁乡校 | 第22-24页 |
(四) 以退为进,稳定国内政治秩序:诛子皙 | 第24-26页 |
(五) 采取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措施:作丘赋 | 第26-28页 |
(六) 公布成文法,整顿社会秩序:铸刑书 | 第28-31页 |
五、子产的外交 | 第31-39页 |
(一) 郑国的外交政策 | 第31-32页 |
(二) 子产的首次外交:对晋征朝 | 第32-34页 |
(三) 不软不硬,说服对方:劝轻币及献捷于晋 | 第34-36页 |
(四) 据“礼”力争,维护国家尊严:如楚“舍不为坛”与“坏晋馆垣” | 第36-38页 |
(五) 尽显外交家的才智与胆识:平丘争承 | 第38-39页 |
六、子产的治国策略及政治思想 | 第39-42页 |
(一) 对国内大族 | 第39-40页 |
(二) 对国人 | 第40-41页 |
(三) 外交上 | 第41页 |
(四) “宽猛相济,以猛为主”的政治思想 | 第41-42页 |
七、子产的成就及后世对其评价 | 第42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