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缩写词表 | 第6-11页 |
| 第一部分 前言 | 第11-29页 |
| 一 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概况 | 第11-16页 |
| 1 疫苗(vaccince) | 第11页 |
| 2 基因工程疫苗(engineering vaccine) | 第11-16页 |
| ·感染性疾病疫苗 | 第12-13页 |
| ·乙型肝炎病毒(hepatitis B virus,HBV) | 第12页 |
| ·丙型肝炎病毒(HCV) | 第12-13页 |
| ·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(HIV) | 第13页 |
| ·细菌性疾病疫苗 | 第13-14页 |
| ·寄生虫疾病疫苗 | 第14页 |
| ·肿瘤疫苗 | 第14-15页 |
| ·避孕疫苗 | 第15页 |
| ·其他疫苗 | 第15-16页 |
| 二 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进展 | 第16-19页 |
| 1 乙肝病毒 | 第16-17页 |
| 2 乙肝疫苗 | 第17-19页 |
| ·酵母系统表达的乙肝疫苗 | 第17-18页 |
| ·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表达的乙肝疫苗 | 第18页 |
| ·重组痘苗系统表达的乙肝疫苗 | 第18-19页 |
| 三 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8页 |
| 1 口服疫苗及其特点 | 第19-20页 |
| 2 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| 3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方法 | 第23-24页 |
| ·稳定表达系统 | 第23-24页 |
| ·暂态表达系统 | 第24页 |
| 4 植物基因工程疫苗的作用机理 | 第24-26页 |
| 5 植物生物反应器生产口服疫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26-28页 |
| ·转基因植物中蛋白表达量 | 第26页 |
| ·抗原蛋白在转基因植物中的稳定性 | 第26-27页 |
| ·口服免疫的免疫耐受性及其免疫记忆 | 第27页 |
| ·转基因疫苗的安全性 | 第27-28页 |
| 四 该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和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8页 |
| 2 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|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 | 第29-31页 |
| 1 植物材料 | 第29页 |
| 2 质粒和菌株 | 第29页 |
| 3 主要试剂 | 第29页 |
| 4 主要仪器 | 第29-30页 |
| 5 基本培养基 | 第30页 |
| 6 抗生素 | 第30-31页 |
| 第三部分 实验方法 | 第31-45页 |
| 一 质粒的提取、鉴定和根癌农杆菌的转化 | 第31-34页 |
| 1 pCAMBIA1301/HB质粒的提取和鉴定 | 第31-32页 |
| ·pCAMBIA1301/HB质粒的提取 | 第31-32页 |
| ·质粒的PCR鉴定 | 第32页 |
| 2 LBA4404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| 第32页 |
| 3 农杆菌的转化 | 第32-33页 |
| 4 转化农杆菌的鉴定 | 第33-34页 |
| ·农杆菌质粒的提取 | 第33页 |
| ·质粒的PCR鉴定 | 第33-34页 |
| ·质粒的酶切鉴定 | 第34页 |
| 二 番茄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34-35页 |
| 1 无菌苗的获得 | 第34页 |
| 2 丛生芽的诱导 | 第34页 |
| 3 生根诱导和移栽 | 第34页 |
| 4 番茄对卡那霉素(Km)的敏感性试验 | 第34-35页 |
| 5 番茄对潮霉素(Hyg)的敏感性试验 | 第35页 |
| 三 目的基因的转化和转化植株的获得 | 第35-36页 |
| 1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| 第35页 |
| 2 外植体的转化 | 第35页 |
| 3 丛生芽的诱导分化和转化植株的获得 | 第35-36页 |
| 四 转化植株的鉴定 | 第36-40页 |
| 1 植物总DNA的提取 | 第36页 |
| 2 PCR鉴定 | 第36-37页 |
| 3 Southern杂交 | 第37-40页 |
| 五 HBsAg在番茄中的表达和检测 | 第40-45页 |
| 1 植物总蛋白的提取 | 第40页 |
| 2 Western杂交 | 第40-43页 |
| ·SDS-PAGE分离蛋白 | 第40-41页 |
| ·转PVDF膜(Immobilon-P,Millipore) | 第41页 |
| ·丽春红S(Ponceau)染色 | 第41-42页 |
| ·封闭滤膜的免疫球蛋白结合位点 | 第42页 |
| ·第一抗体和靶蛋白的结合 | 第42页 |
| ·酶联二级试剂与一抗的结合 | 第42-43页 |
| ·加入酶联生色底物 | 第43页 |
| ·拍摄胶片照片 | 第43页 |
| 3 ELISA检测 | 第43-45页 |
| 第四部分 结果 | 第45-52页 |
| 1 转化农杆菌的鉴定 | 第45-47页 |
| ·pCAMBIA1301/HB质粒的PCR扩增 | 第45-47页 |
| ·pCAMBIA1301/HB质粒的双酶切 | 第47页 |
| 2 番茄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47-48页 |
| ·丛生芽的分化 | 第47页 |
| ·丛生芽的生根和移栽 | 第47-48页 |
| 3 番茄对Km的敏感性测定 | 第48页 |
| 4 番茄对Hyg的敏感性测定 | 第48-49页 |
| ·番茄愈伤对Hyg的敏感性测定 | 第48页 |
| ·番茄从生芽对Hyg的敏感性测定 | 第48-49页 |
| 5 转基因番茄的获得与鉴定 | 第49-50页 |
| ·转化苗的PCR鉴定 | 第49页 |
| ·Southern杂交结果 | 第49-50页 |
| 6 HBsAg在番茄中的表达与鉴定 | 第50-52页 |
| ·Western-blot检测 | 第50页 |
| ·ELISA免疫原性检测 | 第50-52页 |
| 第五部分 讨论 | 第52-57页 |
| 1 关于选择标记基因的选择 | 第53-54页 |
| 2 关于外植体的褐变 | 第54-55页 |
| 3 关于诱导胚性愈伤组织 | 第55-56页 |
| 4 关于外植体存活率的提高 | 第56页 |
| 5 关于转基因植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| 第56-57页 |
| 第六部分 小结 | 第57-58页 |
| 第七部分 参考文献 | 第58-68页 |
| 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