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工业经济论文--中国工业经济论文--工业部门经济论文

低碳建筑评价及对策研究

内容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10页
第1章 导论第10-22页
   ·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目的第10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·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1-18页
     ·国外有关低碳建筑的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·国内有关低碳建筑的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17-18页
   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-19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本文的技术路线第19页
   ·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19-22页
     ·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·论文的创新点第20-22页
第2章 低碳建筑的相关分析第22-33页
   ·低碳建筑的发展历程第22-26页
     ·粗放的传统建筑时期第22页
     ·节能建筑发展时期第22-23页
     ·新型建筑形态发展时期第23-24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发展时期第24-25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25-26页
   ·低碳建筑的内涵及特点第26-28页
     ·低碳及低碳建筑第26-27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内涵的要点第27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的特点第27-28页
   ·低碳建筑与各种新型建筑的区别和联系第28-33页
     ·生态建筑的概念及来源第28页
     ·可持续建筑概念的提出第28-29页
     ·绿色建筑的概念及兴起第29-30页
     ·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第30-33页
第3章 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33-62页
   ·绿色建筑主要评价体系分析第33-42页
     ·国外主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第33-38页
     ·国内主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小结第40-42页
   ·低碳建筑影响因素分析第42-45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的规划设计阶段影响因素第42-43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的施工阶段影响因素第43-44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的运营使用阶段影响因素第44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的维护与更新阶段影响因素第44-45页
   ·低碳建筑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原则第45-47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第45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45-47页
   ·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7-50页
     ·指标体系的结构设计第47页
     ·评价指标的选择第47-48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第48-50页
   ·低碳建筑评价指标说明及评估要点第50-62页
     ·室外环境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建筑主体特性第51-55页
     ·能源利用第55-57页
     ·材料利用第57-58页
     ·水资源利用第58-60页
     ·低碳管理第60-61页
     ·创新与技术第61-62页
第4章 基于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的低碳建筑评价第62-83页
   ·灰色聚类相关内容概述第62-65页
     ·灰色系统理论简介第62页
     ·灰色聚类评估方法的相关分析第62-63页
     ·基于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评价步骤第63-65页
   ·低碳建筑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5-73页
     ·权重确定方法选择第65-66页
     ·层次分析法简介第66-67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评价各层次指标权重计算第67-73页
   ·低碳建筑评价体系评价内容量化方法及标准确定第73-76页
     ·具体评分量化方法确定第73-74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评价等级及其说明第74-76页
   ·实例评价研究第76-83页
     ·项目概况第76-77页
     ·低碳建筑灰色聚类评价模型的建立与运算第77-82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82-83页
第5章 基于粗集的低碳建筑重要因素识别与对策分析第83-92页
   ·粗糙集的相关理论知识第83-86页
     ·粗糙集理论的简介第83页
     ·粗糙集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第83-85页
     ·粗糙集应用的实现工具第85-86页
   ·指标数据的获取与处理第86-88页
     ·数据的获取第86-87页
     ·数据的准备和处理第87-88页
   ·决策表约简及结果分析第88-89页
     ·决策表约简第88-89页
     ·结果分析第89页
   ·低碳建筑发展的对策第89-92页
     ·注重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源利用第89-90页
     ·优化建筑的低碳节能设计第90页
     ·进行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第90-91页
     ·政府建立相关政策机制第91-92页
第6章 总结与展望第92-94页
   ·总结第92页
   ·展望第92-94页
附录第94-98页
参考文献第98-100页
后记第100页

论文共1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我国能源和材料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研究
下一篇:基于小域估计的我国居民膳食结构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