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9页 |
导言 | 第9页 |
第一章 与国有资产流失相关的各类犯罪概述 | 第9-22页 |
第一节 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方式 | 第9-11页 |
第二节 与国有资产流失相关的各类犯罪的刑法认定 | 第11-22页 |
一、隐瞒国有资产 | 第11-15页 |
二、串通拍卖 | 第15-18页 |
三、以脱壳经营、母体裂变、破产等方式逃避银行债务 | 第18-20页 |
四、侵害公司代管财产 | 第20-21页 |
五、堵塞经营渠道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改制过程中贪污罪的界定 | 第22-34页 |
第一节 刑法意义上的“国有公司” | 第22-24页 |
第二节 贪污罪的犯罪对象是否限于公共财产 | 第24-26页 |
第三节 贪污罪的犯罪对象是否必须是本单位的财产 | 第26-28页 |
第四节 公司资产份额的所有制性质的认定 | 第28-30页 |
第五节 股份能否成为贪污罪犯罪对象的认定 | 第30-34页 |
一、股份能否成为贪污罪对象 | 第30-32页 |
二、贪污罪的既、未遂判断标准 | 第32-33页 |
三、贪污股份的既、未遂判断标准 | 第33-34页 |
第三章 改制中的徇私舞弊低价折股、出售国有资产罪界定 | 第34-40页 |
第一节 徇私舞弊低价折股、出售国有资产罪的主观方面 | 第34-36页 |
一、犯罪故意问题 | 第34-35页 |
二、“徇私”的含义 | 第35-36页 |
第二节 如何认定“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” | 第36-37页 |
第三节 徇私舞弊低价折股、出售国有资产罪客观方面的表现 | 第37页 |
第四节 “国有资产”应等同于“国有财产” | 第37-40页 |
第四章 改制中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界定 | 第40-51页 |
第一节 私分国有资产罪成立单位犯罪 | 第40-46页 |
一、单位犯罪的基本特征 | 第40-42页 |
二、单位犯罪的主体特征 | 第42-43页 |
三、私分国有资产罪成立单位犯罪 | 第43-46页 |
第二节 “集体私分”不应绝对指私分对象的大多数 | 第46-48页 |
第三节 私分国有资产行为与滥发奖金、福利等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的区别 | 第48-49页 |
第四节 修改立法的建议—扩大私分国有资产罪主体范围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55-56页 |
后记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