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析《超级女声》:媒体、企业、大众的共谋
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9页 |
前言 | 第9-13页 |
一、《超级女声》引发的思考---本文写作的目的 | 第9页 |
二、主要内容 | 第9-10页 |
三、方法论与创新性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超女现象扫描与背景分析 | 第13-25页 |
第一节 超女现象扫描 | 第13-14页 |
第二节 节目产生的背景 | 第14-19页 |
一、政治经济背景 | 第14-15页 |
二、传播学背景 | 第15-19页 |
第三节 超女现象产生的背景 | 第19-25页 |
一、社会文化背景 | 第19-20页 |
二、传播学背景:使用与满足 | 第20-25页 |
第二章 《超级女声》活动环节分析 | 第25-43页 |
第一节 《超级女声》前期策划 | 第25-28页 |
一、节目形态定位 | 第25-26页 |
二、节目受众定位 | 第26-27页 |
三、节目诉求明确 | 第27-28页 |
第二节 解析《超级女声》商业化运作环节 | 第28-36页 |
一、制作与播出平台分开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| 第28页 |
二、与蒙牛酸酸乳的“天作之合” | 第28-31页 |
三、立体化、全方位、高密度的传播生态学理念 | 第31-32页 |
四、成功实施 CIS战略 | 第32-35页 |
五、打造超女品牌,形成产业链 | 第35-36页 |
第三节 解析《超级女声》实施环节 | 第36-43页 |
一、海选阶段(预选赛) | 第36-39页 |
二、晋级阶段 | 第39-41页 |
三、全国总决赛阶段 | 第41-43页 |
第三章 《超级女声》的效果分析 | 第43-50页 |
第一节 社会效果分析 | 第43-46页 |
一、收视率分析 | 第43页 |
二、国内媒体评价分析 | 第43-45页 |
三、港台及国外谋体评价分析 | 第45-46页 |
第二节 媒体经济效益分析 | 第46-47页 |
一、广告收入 | 第46页 |
二、短信收入 | 第46-47页 |
三、品牌价值 | 第47页 |
第三节 企业收益 | 第47-50页 |
一、主要赞助商 | 第47-48页 |
二、广告代理商 | 第48页 |
三、电信运营商及短信增值服务提供商 | 第48-49页 |
四、娱乐公司 | 第49-50页 |
第四章 理性思辨 | 第50-57页 |
第一节 反思《超级女声》本体 | 第50-55页 |
一、基拙层面的瑕疵 | 第50-51页 |
二、提升影响力经济 | 第51-52页 |
三、社会的负面影响 | 第52-53页 |
四、电视文化批判 | 第53-54页 |
五、热点探讨 | 第54-55页 |
第二节 媒介社会功能的反思 | 第55-57页 |
结语 | 第57-58页 |
附表一 | 第58-64页 |
附表二 | 第64-68页 |
附表三 | 第68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