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前言 | 第1-12页 |
| 1. 金融监管概述 | 第12-25页 |
| ·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| 第12-18页 |
| ·金融风险论 | 第12-13页 |
| ·公共利益说 | 第13-16页 |
| ·管制失灵论 | 第16-17页 |
| ·新制度经济学对金融监管的解释 | 第17-18页 |
| ·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 | 第18-20页 |
| ·金融监管的目标 | 第18-19页 |
| ·金融监管的原则 | 第19-20页 |
| ·金融监管模式分类 | 第20-21页 |
| ·对分业监管与混业监管的不同看法 | 第21-25页 |
| ·赞同混业监管的原因 | 第22-23页 |
| ·赞同分业监管的原因 | 第23-25页 |
| 2. 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分析 | 第25-37页 |
| ·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动因分析 | 第25-28页 |
| ·经济学动因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·混业经营是适应世界金融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| 第26-27页 |
| ·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| 第27-28页 |
| ·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现状分析 | 第28-34页 |
| ·银行业与证券业的融合 | 第28-30页 |
| ·银行业与保险业的融合 | 第30-31页 |
| ·证券业和保险业的融合 | 第31-32页 |
| ·金融集团(控股公司)逐渐形成 | 第32-34页 |
| ·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的可能选择 | 第34-37页 |
| ·混业经营模式种类 | 第34-36页 |
| ·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理想模式 | 第36-37页 |
| 3. 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| 第37-44页 |
| ·我国金融监管发展历程及现状 | 第37-40页 |
| ·计划经济时期(1948 年—1978 年) | 第37页 |
| ·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监管时期(1978 年—1992 年) | 第37-38页 |
| ·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和完善(1992 年—至今) | 第38-40页 |
| ·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| 第40-44页 |
| ·不同种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交叉和资金来往加大了分业监管难度.. | 第40-41页 |
| ·分业监管约束了金融产品的创新 | 第41页 |
| ·金融控股模式下的混业经营使监管遭遇新的难题 | 第41-42页 |
| ·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的分业监管不利于行业公平竞争 | 第42-44页 |
| 4. 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 | 第44-53页 |
| ·现阶段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| 第44-49页 |
| ·加快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程,建立健全内控制度 | 第44-45页 |
| ·抓紧完善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 | 第45-46页 |
| ·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 | 第46-47页 |
| ·完善我国金融法律和法规体系 | 第47-48页 |
| ·提高监管人员素质,重视复合型监管人才的培养 | 第48页 |
| ·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| 第48-49页 |
| ·我国金融监管的未来取向 | 第49-53页 |
| ·采取混业监管和分业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| 第49-51页 |
| ·最终目标—统一监管模式 | 第51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5页 |
| 后记 | 第55-56页 |
| 致谢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