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14页 |
1 论文中文版 | 第14-46页 |
一 汉字识别的意义 | 第14-17页 |
·汉字的历史 | 第14页 |
·汉字识别的应用前景 | 第14-15页 |
·汉字识别的理论价值 | 第15页 |
·脱机手写体汉字识别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| 第15-17页 |
二 研究方法概述 | 第17-23页 |
·基于统计特征的识别技术 | 第17-19页 |
·基于结构特征字符识别技术 | 第18-19页 |
·基于部件的识别方法 | 第19页 |
·手写体识别中常用的特殊处理方法 | 第19-23页 |
·多级分类 | 第19页 |
·对相似字的识别 | 第19-20页 |
·对于手写体变形的处理方法 | 第20页 |
·多种策略的综合集成 | 第20-23页 |
·汉字识别的后处理 | 第20-23页 |
三 汉字识别的预处理与笔段、特征提取 | 第23-36页 |
·系统框架 | 第23-24页 |
·预处理 | 第24-27页 |
·样本的采集 | 第24页 |
·二值化 | 第24页 |
·平滑(去噪) | 第24-25页 |
·字符切分 | 第25页 |
·归一化 | 第25-26页 |
·细化 | 第26-27页 |
·笔段提取 | 第27-32页 |
·笔段的提取算法 | 第27-28页 |
·各种笔段的第一次延伸 | 第28页 |
·撇笔段的第二次延伸算法 | 第28-29页 |
·笔段类型的进一步的检查 | 第29-32页 |
·特征提取及识别 | 第32-36页 |
·提取横、竖、撇、捺四种笔段的每种笔段的数目 | 第32页 |
·提取交点的数目 | 第32-33页 |
·方向线素特征的统计 | 第33-36页 |
四 汉字的结构判断和部首分割 | 第36-41页 |
·没有连笔的汉字的结构判断和部首分割 | 第36-37页 |
·有连笔的汉字的部首的动态组合 | 第37-41页 |
五 总结与展望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2 综述中文版 | 第46-88页 |
一 汉字识别的意义 | 第46-48页 |
·汉字的历史 | 第46-47页 |
·脱机手写体汉字识别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| 第47-48页 |
·手写体汉字识别研究的意义 | 第48页 |
二 预处理 | 第48-59页 |
·版面切分 | 第48-51页 |
·直接切分法 | 第49-50页 |
·基于结构分析的切分法 | 第50页 |
·以连通域为基础的切分方法 | 第50-51页 |
·二值化 | 第51-53页 |
·阈值法 | 第51页 |
·二次定值法 | 第51页 |
·最大方差阈值法 | 第51-53页 |
·去噪 | 第53-54页 |
·归一化 | 第54页 |
·骨架化 | 第54-59页 |
·串行的算法 | 第55页 |
·常见的细化算法还有以下几种 | 第55-56页 |
·围绕骨架化而得到的各种方法 | 第56-57页 |
·采用升维的思想来求骨架画 | 第57-58页 |
·用数学形态学的思想-主曲线 | 第58-59页 |
三 基于统计特征的识别技术 | 第59-65页 |
·方向线素特征 | 第59-62页 |
·隐马尔可夫模型 | 第62页 |
·支持向量机 | 第62-64页 |
·基于神经网络的字符识别技术 | 第64-65页 |
四 结构特征字符识别技术 | 第65-73页 |
·基于笔段的识别方法 | 第66-70页 |
·没有经过细化的方法 | 第66页 |
·直接扫瞄平滑后的汉字图像 | 第66-67页 |
·用链码跟踪的方法来提取笔段 | 第67页 |
·经过细化处理后再来提取笔段 | 第67-70页 |
·基于部件的识别方法 | 第70-71页 |
·汉字的拆分 | 第71-73页 |
五 汉字识别中常用的处理方法 | 第73-78页 |
·粗分类 | 第73-74页 |
·对相似字的识别 | 第74页 |
·对于手写体变形的处理方法 | 第74-76页 |
·汉字识别的后处理 | 第76-78页 |
六 手写体识别技术展望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8页 |
3 论文英文版 | 第88-118页 |
1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| 第88-92页 |
·The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| 第88-89页 |
·In The Application | 第89页 |
·In Theory | 第89页 |
·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f Off-Line Handwritte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| 第89-92页 |
2 The Methods Survey | 第92-97页 |
·Methods Based On Statistic Feature | 第92-93页 |
·Recognize based on structure feature | 第93-94页 |
·Based On Radical | 第94-97页 |
·Use Coarse Classification | 第94-95页 |
·Recognize The Similar Characters | 第95页 |
·Deal With The Distortion | 第95-96页 |
·Synthesize Different Tactic | 第96页 |
·Post-processing | 第96-97页 |
3 pre-processing stroke segment extraction and feature extraction of handwritten recognition | 第97-110页 |
·Graph Flow | 第97-98页 |
·pre-processing | 第98-101页 |
·Binary | 第98页 |
·Character Segmentation | 第98-99页 |
·Normalization | 第99-100页 |
·thinning | 第100-101页 |
·Algorithm Of Stroke Segment Extraction | 第101-106页 |
·Algorithm Of Stroke Segment Extraction | 第102页 |
·the first extending for the four strokes | 第102页 |
·The Second Extending Algorithm | 第102-103页 |
·Check The Category Of The Extracted Strokes | 第103-106页 |
·Feature Extraction | 第106-110页 |
·Extract The Number For Four Kinds Of Stroke Segments | 第106页 |
·Compute The Number Of Cross Points | 第106-107页 |
·Calculate The Directional Element Feature | 第107-110页 |
4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And Separate Radical | 第110-114页 |
·Stroke Segment Algorithm For No False Connection | 第110-111页 |
·Algorithm Of Dynamic Constructing Radical | 第111-114页 |
5 The Conclusion And Expectation | 第114-115页 |
References | 第115-118页 |
4 综述英文版 | 第118-162页 |
1 The Meaning of Research Handwritte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| 第118-121页 |
·The History Of Chinese Character | 第118-119页 |
·The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f Off-Line Handwritte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| 第119-121页 |
·The Value In Application And Theory Research | 第121页 |
2 The Preprocess Methods | 第121-132页 |
·Segmentation | 第121-124页 |
·The Simple Method Direct Segment | 第122-123页 |
·Segmentation Based On Structure Analysis | 第123页 |
·Segmentation Based On Connect Component | 第123-124页 |
·Binary Procession | 第124-126页 |
·the Threshold Method | 第124-125页 |
·Two Times Get The Threshold | 第125页 |
·Maximum Variance Threshold | 第125-126页 |
·Smoothing | 第126-127页 |
·Normalization | 第127-128页 |
·Skeleton | 第128-132页 |
·Serial Method | 第129页 |
·The Often Used Skeleton Methods Are As Following | 第129-130页 |
·Methods Derived From The Axis Line | 第130-131页 |
·Some Researchers Propose Fast Edt Algorithm | 第131页 |
·Mathematical Morphological | 第131-132页 |
3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statistic feature | 第132-139页 |
·Directional element feature is the most stabile one among the statistic methods | 第133-135页 |
·Hidden Markove model (HMM) | 第135-136页 |
·Support Vector Machine (SVM) | 第136-138页 |
·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on network (ANN) | 第138-139页 |
4 Techniques based on structure information | 第139-147页 |
·Methods based on stoke segment | 第140-144页 |
·No skeleton step | 第140-142页 |
·Extract stroke segment on skeleton image | 第142-144页 |
·Method based on radicals | 第144-145页 |
·Segment of character | 第145-147页 |
5 The often used strategy in handwritten Chinese character recognition | 第147-153页 |
·coarse classifications | 第147-148页 |
·recognize the similar character | 第148-149页 |
·The treatment for diversification of handwritten character | 第149-151页 |
·The post-processing | 第151-153页 |
6 the expectation of Chinese OCR technology | 第153-155页 |
·based on fuzzy mathematics technology | 第153页 |
·Develop good post-processing system | 第153页 |
·Synthesize different strategies | 第153-155页 |
references | 第155-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