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林业论文--造林学、林木育种及造林技术论文--造林计划与实施论文

青海大通退耕还林配置模式与生态功能研究

独创性声明第1-4页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13页
1 引言第13-24页
 1.1 研究的目的、意义第13-14页
 1.2 国内外退耕还林的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第14-21页
  1.2.1 国外退耕还林的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第14-16页
  1.2.2 国内退耕还林的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第16-21页
   1.2.2.1 国内退耕还林的认识和实践第16-18页
   1.2.2.2 国内退耕还林的相关研究第18-21页
   1.2.2.3 亟待解决的问题第21页
 1.3 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1-24页
2 研究区概况第24-40页
 2.1 自然概况第24-34页
  2.1.1 地质第24-25页
   2.1.1.1 地层时间序列分布第24-25页
   2.1.1.2 地层地区分布第25页
  2.1.2 构造第25-26页
  2.1.3 地貌第26-27页
   2.1.3.1 地势第26页
   2.1.3.2 地貌类型第26-27页
  2.1.4 气候第27-29页
   2.1.4.1 日照第27-28页
   2.1.4.2 气温第28页
   2.1.4.3 降水第28-29页
   2.1.4.4 风第29页
  2.1.5 水文第29-31页
   2.1.5.1 地表水第29-31页
   2.1.5.2 地下水第31页
   2.1.5.3 水质第31页
  2.1.6 土壤第31-33页
   2.1.6.1 土壤类型第31-33页
   2.1.6.2 土壤养分第33页
  2.1.7 植被第33-34页
   2.1.7.1 河川谷地落叶阔叶针叶林植被带第34页
   2.1.7.2 山地针阔叶林植被带第34页
   2.1.7.3 山地常绿针叶林植被带第34页
   2.1.7.4 亚高山灌木林植被带第34页
   2.1.7.5 高山灌丛植被带第34页
 2.2 社会经济状况第34-37页
  2.2.1 人口与劳动力第34-35页
  2.2.2 民族文化第35页
  2.2.3 产业结构状况第35-36页
  2.2.4 土地利用现状第36-37页
 2.3 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第37-38页
 2.4 试验区布设第38-40页
3 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水文效应的研究第40-58页
 3.1 植冠层的截留量第40页
  3.1.1 乔木层截留量第40页
  3.1.2 灌木层截留量第40页
  3.1.3 草本层截留量第40页
 3.2 枯枝落叶层容水量第40页
 3.3 土壤持水量第40-41页
 3.4 土壤入渗性能第41页
 3.5 结果与分析第41-56页
  3.5.1 不同配置模式植冠层截留量对比第41-46页
  3.5.2 不同配置模式枯枝落叶层容水量对比第46-48页
  3.5.3 不同配置模式土壤持水量对比第48-51页
  3.5.4 不同配置模式蓄水保水能力对比第51-53页
  3.5.5 不同配置模式土壤渗透性能对比第53-56页
 3.6 小结第56-58页
4 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第58-75页
 4.1 土壤物理性质第58页
 4.2 土壤化学性质第58页
 4.3 土壤抗冲性测定第58-59页
 4.4 结果与分析第59-73页
  4.4.1 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第59-67页
   4.4.1.1 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密度、孔隙度的影响第59-61页
   4.4.1.2 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各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第61-63页
   4.4.1.3 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微团聚体含量、机械组成的影响第63-67页
  4.4.2 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67-70页
  4.4.3 不同配置模式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第70-73页
 4.5 小结第73-75页
5 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物种多样性的研究第75-86页
 5.1 标准地调查第75页
  5.1.1 乔木层调查第75页
  5.1.2 灌木层调查第75页
  5.1.3 草本层调查第75页
 5.2 群落物种多样性第75-78页
  5.2.1 物种多样性指数(D)第76页
  5.2.2 重要值(I)第76-77页
  5.2.3 丰富度(R)第77页
  5.2.4 均匀度(E)第77页
  5.2.5 优势度(C)第77-78页
 5.3 结果与分析第78-84页
  5.3.1 不同配置模式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第78-82页
  5.3.2 不同配置模式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第82-84页
 5.5 小结第84-86页
6 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产力的研究第86-98页
 6.1 生物量的测定第86-88页
  6.1.1 乔木层生物量测定第86-87页
   6.1.1.1 地上部分生物量测定第86页
   6.1.1.2 地下部分生物量测定第86-87页
  6.1.2 灌木层生物量测定第87页
   6.1.2.1 地上部分生物量测定第87页
   6.1.2.2 地下部分生物量测定第87页
  6.1.3 草本层生物量测定第87-88页
   6.1.3.1 地上部分生物量测定第87-88页
   6.1.3.2 地下部分生物量测定第88页
  6.1.4 枯枝落叶层现存量测定第88页
 6.2 结果与分析第88-96页
  6.2.1 不同配置模式生物量对比第88-92页
  6.2.2 不同配置模式生产力对比第92-96页
 6.3 小结第96-98页
7 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态功能的综合评价第98-103页
 7.1 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第98页
 7.2 评价指标体系第98-101页
 7.3 评价方法第101页
  7.3.1 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01页
  7.3.2 评价方法第101页
 7.4 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第101-102页
 7.5 小结第102-103页
8 结论与讨论第103-106页
 8.1 结论第103-104页
 8.2 讨论第104-106页
参考文献第106-114页
个人简介第114-115页
导师简介第115-116页
获得成果目录清单第116-117页
致谢第117页

论文共11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聚乳酸/多壁碳纳米管/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
下一篇:星系光度函数的演化及不同密度环境星系的光度函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