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 言 | 第1-8页 |
一、 概念及原理的提出 | 第8-14页 |
(一) 、淡化的概念 | 第8页 |
(二) 、商标淡化理论的历史追溯 | 第8-11页 |
1 、德国的商标淡化理论 | 第9页 |
2 、美国的商标淡化理论 | 第9-11页 |
(三) 、商标淡化理论的法理基础探析 | 第11-14页 |
1 、商标的识别功能及传统商标侵权理论的基础 | 第11-12页 |
2 、商标表彰性功能的崛起及商标权理论的改写 | 第12-14页 |
二、 商标淡化法律内涵之界定 | 第14-25页 |
(一) 、商标淡化的内涵 | 第14-16页 |
1 、商标淡化的对象是驰名商标 | 第14-15页 |
2 、商标淡化发生在与原产品既不相同也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 | 第15-16页 |
3 、商标淡化是一种特殊的商标侵权行为 | 第16页 |
4 、商标淡化的后果是驰名商标与特定商品的联系减弱、消失 | 第16页 |
(二) 、商标淡化的性质 | 第16-18页 |
1 、商标淡化是一种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| 第16-17页 |
2 、商标淡化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| 第17-18页 |
3 、商标淡化是一种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| 第18页 |
(三) 、商标淡化在理论上的分类 | 第18-21页 |
1 、弱化 | 第19-20页 |
2 、丑化 | 第20-21页 |
3 、退化 | 第21页 |
(四) 、商标淡化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| 第21-25页 |
1 、将他人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使用 | 第21-22页 |
2 、在广告中不正当使用他人的驰名商标 | 第22-23页 |
3 、将驰名商标作为商品名称、包装、装潢使用 | 第23-25页 |
三、 国外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立法与对策 | 第25-30页 |
(一) 、反淡化立法的保护对象 | 第25-26页 |
(二) 、淡化的认定标准 | 第26-27页 |
(三) 、反淡化的救济方式 | 第27-30页 |
1 、驳回注册或宣布注册无效 | 第27页 |
2 、订正权 | 第27-28页 |
3 、禁止令 | 第28页 |
4 、损害赔偿措施 | 第28-30页 |
四、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相关规定 | 第30-37页 |
(一) 、我国认定商标淡化的条件 | 第30-35页 |
1 、行为对象是驰名商标 | 第30-32页 |
2 、行为在客观上存在使消费者产生联想的可能 | 第32-33页 |
3 、不以造成实际损害为要件 | 第33-34页 |
4 、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| 第34-35页 |
(二) 、我国现行法律对驰名商标淡化侵权的救济 | 第35-37页 |
1 、不予注册与撤销注册 | 第35页 |
2 、禁令救济 | 第35-36页 |
3 、损害赔偿 | 第36-37页 |
五、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对策 | 第37-44页 |
(一) 、完善立法,为反淡化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| 第37-42页 |
1 、确立以《商标法》保护为主体、以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保护为补充的法律保护体系 | 第37-39页 |
2 、充实反淡化保护的具体内容,构筑完善的法律保护制度 | 第39-42页 |
(二) 、改善司法 | 第42-43页 |
(三) 、严格行政 | 第43-44页 |
结 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