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章 引言 | 第1-17页 |
·接地系统冲击特性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1-14页 |
·接地系统暂态仿真算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·目前国内外各种算法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7页 |
·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| 第14-16页 |
·本论文的结构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接地网电磁暂态过程的早时响分析方法 | 第17-38页 |
·考虑自电感和电容效应的不等电位模型 | 第18-19页 |
·考虑互感的不等电位模型 | 第19-21页 |
·考虑土壤电离的不等电位模型 | 第21-23页 |
·扩展不等电位模型的等值电路 | 第23-25页 |
·扩展不等电位模型的参数计算 | 第25-33页 |
·导体自阻抗的参数计算 | 第26页 |
·导体对地自阻抗和导体间对地互阻抗的参数计算 | 第26-33页 |
·单层土壤模型的参数计算 | 第26-27页 |
·多层土壤模型的参数计算 | 第27-33页 |
·采用Bergeron 算法对等值电路进行仿真 | 第33页 |
·根据激励源频率对地网导体进行分段 | 第33-34页 |
·算法验证 | 第34-37页 |
·水平接地体的冲击早时响应 | 第34-36页 |
·接地网的冲击早时响应 | 第36-3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3章 接地网电磁暂态过程的晚时响应分析方法 | 第38-78页 |
·智能模型拟合算法 | 第38-53页 |
·智能模型拟合算法的含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38-41页 |
·一维智能模型拟合方法 | 第41-47页 |
·一维有理函数模型及构造方法 | 第41-43页 |
·一维自适应拟合过程 | 第43-47页 |
·多维智能模型拟合算法 | 第47-53页 |
·多维有理函数模型及构造方法 | 第47-48页 |
·多维自适应拟合过程 | 第48-53页 |
·接地网暂态频域响应模型的构造及应用 | 第53-58页 |
·接地网暂态响应模型的构造思路 | 第53-54页 |
·20m×20m 田字形接地网 | 第54-56页 |
·高电阻率土壤中的接地网暂态响应 | 第56-57页 |
·200m×200m 接地网 | 第57-58页 |
·接地网暂态空域响应模型的构造 | 第58-77页 |
·矩量法系数矩阵元素的传统构造方法 | 第58-66页 |
·矩量法的数学模型 | 第58-59页 |
·地下偶极子在土壤中产生矢量磁位的索末菲积分表达形式 | 第59-60页 |
·复镜像法对索末菲积分求解 | 第60-62页 |
·地下偶极子在土壤中产生的电场强度 | 第62-64页 |
·三角基函数的应用 | 第64-65页 |
·传统计算方法的不足 | 第65-66页 |
·基于空域模型构造系数矩阵的方法 | 第66-75页 |
·水平偶极子产生的水平方向电场强度 | 第66-70页 |
·水平偶极子产生的竖直方向电场强度 | 第70-73页 |
·竖直偶极子产生的水平方向电场强度 | 第73-75页 |
·竖直偶极子产生的竖直方向电场强度 | 第75页 |
·基于空域响应模型的系数矩阵构造准确度 | 第75-7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77-78页 |
第4章 接地网电磁暂态过程的全时响应分析 | 第78-93页 |
·Hermite 基函数法 | 第79-81页 |
·Hermite 基函数法在地网暂态仿真应用中的改进 | 第81-87页 |
·Hermite 基函数法的实验验证 | 第87-92页 |
·水平接地极冲击响应实验 | 第87-90页 |
·接地网冲击响应实验 | 第90-9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5章 接地系统冲击特性研究 | 第93-111页 |
·接地网电位及地表电位分布规律 | 第94-96页 |
·接地网参数对冲击特性的影响 | 第96-107页 |
·接地网面积对冲击特性的影响 | 第96-98页 |
·接地网导体间距对冲击特性的影响 | 第98-100页 |
·不等间距接地网的冲击特性 | 第100-101页 |
·垂直接地极对冲击特性的改善 | 第101-104页 |
·电流注入点位置对冲击特性的影响 | 第104-106页 |
·接地网埋深对冲击特性的影响 | 第106-107页 |
·其他外界因素对接地网冲击特性的影响 | 第107-109页 |
·雷电流波形对接地网冲击特性的影响 | 第107-108页 |
·土壤参数对接地网冲击特性的影响 | 第108-10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111-11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4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-123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23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