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发展战略学研究的兴起及其研究现状 | 第1-10页 |
(一) 发展战略学研究的兴起 | 第8-9页 |
(二) 中国的发展战略学研究 | 第9页 |
(三) 发展战略学的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二、发展战略学的基本范畴 | 第10-27页 |
(一) 发展战略学的基础范畴 | 第10-20页 |
1、发展 | 第10-15页 |
(1) “发展”的内涵及其演变 | 第11-12页 |
(2)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 | 第12-13页 |
(3) 发展与现代化 | 第13-15页 |
2、战略 | 第15-17页 |
(1) “战略”一词的起源和本意 | 第15-16页 |
(2) 战略概念的演变 | 第16-17页 |
3、发展战略 | 第17-20页 |
(1) 发展战略的内涵 | 第18页 |
(2) 发展战略的特征 | 第18-20页 |
(3) 发展战略的分类 | 第20页 |
(二) 发展战略学的基本要素 | 第20-27页 |
1、战略环境 | 第21-23页 |
2、战略主体 | 第23页 |
3、战略对象 | 第23-24页 |
4、战略思想 | 第24页 |
5、战略目标 | 第24-25页 |
6、战略重点 | 第25页 |
7、战略步骤 | 第25-26页 |
8、战略措施 | 第26-27页 |
9、战略部署 | 第27页 |
三、发展战略基本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 | 第27-33页 |
(一) 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| 第27-28页 |
(二) 战略思想是发展战略的灵魂 | 第28-29页 |
(三) 战略目标是发展战略的核心 | 第29-30页 |
(四) 战略重点的选择和战略措施的确定是实施发展战略的关键 | 第30-31页 |
(五) 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是有层次的 | 第31-33页 |
四、发展战略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| 第33-37页 |
(一) 发展战略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特点 | 第33-34页 |
1、综合性 | 第33页 |
2、全局性 | 第33页 |
3、前瞻性 | 第33-34页 |
4、对策性 | 第34页 |
5、现实性 | 第34页 |
(二) 发展战略学的研究方法 | 第34-37页 |
1、综合研究 | 第35页 |
2、超前研究 | 第35页 |
3、比较研究 | 第35-36页 |
4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| 第36页 |
5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| 第36-37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37-39页 |
后记 | 第39-4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