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文提要 | 第1页 |
引论 | 第14-26页 |
一、论题释义 | 第14-19页 |
(一) “宋明理学”的称谓 | 第14-15页 |
(二) 本文论题中“法律”的概念 | 第15-17页 |
(三) “理学视野”和“理学家视野” | 第17-19页 |
二、本论题可能的意义 | 第19-21页 |
(一) 在宋明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| 第19-20页 |
(二) 在法史学研究中的意义 | 第20页 |
(三) 在比较法哲学研究中的意义 | 第20-21页 |
三、本文的方法及研究客体的选取 | 第21-23页 |
(一) 关于本文的方法 | 第21-23页 |
(二) 本文研究客体的选取 | 第23页 |
四、本文的篇章结构说明 | 第23-26页 |
总论一 | 第26-56页 |
第一章 宋明理学家的法律活动采撷 | 第26-45页 |
一、“一讯立决”的周敦颐 | 第26-30页 |
二、以“不刑一人”为理想之政的张载 | 第30-32页 |
三、二程的法律实践 | 第32-35页 |
四、注重法治的朱熹 | 第35-38页 |
五、积极变法兴政的陆九渊 | 第38-41页 |
六、“为政不事威刑,惟以开导人心为本”的王守仁 | 第41-45页 |
第二章 宋明理学的法世界观概述 | 第45-56页 |
一、法世界观解说 | 第45-47页 |
二、宋明理学的世界观 | 第47-52页 |
(一) 程朱理学 | 第47-50页 |
(二) 陆王心学 | 第50-52页 |
三、宋明理学的法世界观纲要 | 第52-56页 |
(一) “法者,天下之理也” | 第52-53页 |
(二) 理学“生生不息”的宇宙变化观决定了变法的应然 | 第53-54页 |
(三) 理学的二重人性论决定了德法关系格局 | 第54页 |
(四) 理学义利观决定了法的价值实现在“义”及“公利” | 第54-55页 |
(五) 在“息讼”的努力中现实地对待诉讼 | 第55-56页 |
总论二 | 第56-112页 |
第三章 理学变法观 | 第56-71页 |
一、遭遇王安石变法 | 第56-59页 |
(一) 周敦颐与王安石“语连日夜” | 第57页 |
(二) 张载与王安石“多有分歧” | 第57-58页 |
(三) 二程与王安石的往来 | 第58-59页 |
(四) 朱熹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| 第59页 |
二、理学变法观的纲维和具体运用 | 第59-65页 |
(一) 理学关于变法的基本主张 | 第59-63页 |
(二) 程朱的变法实践 | 第63-65页 |
三、理学变法观的哲学探源 | 第65-68页 |
四、对理学变法观的再理解 | 第68-71页 |
(一) 对理学“天理不变,纲常不变”的批判的反拨 | 第68-69页 |
(二) 对理学变法的德义评判的再分析 | 第69-70页 |
(三) 对理学渐变观的再评判 | 第70-71页 |
第四章 理学义利之辩的法律意义 | 第71-82页 |
一、义利之辩的沿革 | 第71-77页 |
(一) 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| 第71-73页 |
(二) 董仲舒的义利之辩 | 第73-74页 |
(三) 理学义利之辩 | 第74-77页 |
二、义利观念与西方权利观念的比对 | 第77-79页 |
三、理学义利观的法律意义探析 | 第79-82页 |
(一) 贵义贱利抑制了民事法律的成长 | 第79-80页 |
(二) 重公利轻私利的价值观促进了公法的强大 | 第80页 |
(三) 义利观对司法的影响 | 第80-82页 |
第五章 理学的德刑关系理论 | 第82-95页 |
一、传统儒家德刑观 | 第82-84页 |
(一) 先秦儒家“德主刑辅” | 第82-83页 |
(二) 汉儒董仲舒“阳德阴刑” | 第83-84页 |
二、理学德刑观 | 第84-88页 |
(一) 程颐“为政之始,立法居先” | 第84-85页 |
(二) 朱熹“刑以弼五教” | 第85-87页 |
(三) 陆九渊“宽猛不可以先后言也” | 第87-88页 |
三、理学徳刑观对传统儒家的传承和变异 | 第88-93页 |
(一) 理学对传统儒家徳刑理论的传承 | 第88-91页 |
(二) 理学对传统的变异 | 第91-93页 |
四、理学徳刑观揆度 | 第93-95页 |
第六章 理学诉讼观 | 第95-112页 |
一、对“无讼”、“息讼”、“贱讼”、“厌讼”的辩异 | 第95-98页 |
二、理学对诉讼的基本态度 | 第98-106页 |
(一) 程颐对《周易》“讼”卦的解说 | 第98-99页 |
(二) “推按诏狱,非所以尽儒者之事业” | 第99-100页 |
(三) 圣人“德盛仁熟”,“故讼不待听而自无” | 第100-102页 |
(四) 理学对息讼的理解 | 第102-105页 |
(五) 诉讼的基本原则是公正 | 第105-106页 |
三、理学关于诉讼的具体制度理论 | 第106-110页 |
四、理学诉讼观述评 | 第110-112页 |
分论 | 第112-153页 |
第七章 宗法·礼·法——以张载的社会理想为视窗 | 第112-138页 |
一、张载开“井田”、立“封建”的社会理想 | 第112-116页 |
(一) 开井田,行经界 | 第112-114页 |
(二) 重建“封建” | 第114-116页 |
二、宗子之法 | 第116-120页 |
(一) 宗法制的形成及精神实质 | 第116-118页 |
(二) 张载作为宇宙本体的宗法模式 | 第118-120页 |
三、理、礼与法 | 第120-125页 |
(一) 礼与法的历史连接 | 第120-122页 |
(二) 张载借助“理”的连接 | 第122-125页 |
第八章“义刑”——朱熹的刑罚观 | 第125页 |
一、“义刑”的天道依据——阳赏阴刑 | 第125-128页 |
二、行刑的促因——违背“义理” | 第128-129页 |
三、“义刑”之基本原则——“钦恤” | 第129-133页 |
(一) “钦恤”之缘起在于“圣人之畏刑之心” | 第130页 |
(二) “钦恤”的具体表现方式 | 第130-131页 |
(三) “钦恤”并非轻刑 | 第131-133页 |
四、“义刑”的另一种形式——赎刑 | 第133-135页 |
五、“义刑”的目标——“无刑” | 第135-138页 |
第九章 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模式与约法 | 第138-153页 |
一、关于约法的概念 | 第138-139页 |
二、王阳明的乡村治理模式 | 第139-143页 |
(一) 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 | 第139-141页 |
(二) 明代中叶社会状况与王阳明的个人遭际——王阳明乡村治理模式产生的背景 | 第141-142页 |
(三) 王阳明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| 第142-143页 |
三、王阳明乡村治理实践中的约法 | 第143-153页 |
(一) 《十家牌法》和《南赣乡约》 | 第143-146页 |
(二) 约法的功能 | 第146-151页 |
(三) 王阳明约法的基本特性分析 | 第151-153页 |
余论 | 第153-158页 |
一、理学法律观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| 第153-155页 |
二、关于理学法律观对后世的影响 | 第155-158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58-164页 |
一、基础资料类 | 第158-159页 |
二、中文著作类 | 第159-162页 |
三、译著类 | 第162-164页 |
后记 | 第1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