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言 | 第1-17页 |
一、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| 第12-13页 |
二、资产证券化的交易主体 | 第13-14页 |
三、资产证券化的功效 | 第14-15页 |
四、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原理 | 第15-16页 |
五、本文研究的锲入点与研究路径 | 第16-17页 |
第一章 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基本原理 | 第17-35页 |
一、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的基本结构 | 第17-18页 |
(一) 投资利益保护与证券市场 | 第17页 |
(二) 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 | 第17-18页 |
二、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基本机理 | 第18-29页 |
(一) 特殊目的载体对投资利益的保护 | 第18-22页 |
(二) 资产转移对证券投资者的保护 | 第22-23页 |
(三) 支撑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运行的物质基础——资产 | 第23-24页 |
(四) 影响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运行的相关制度 | 第24-29页 |
三、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与相关机制 | 第29-35页 |
(一) 与一般证券投资利益保护机制 | 第29-32页 |
(二) 与类似债权担保机制的关系 | 第32-35页 |
第二章 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的价值取向:一个债权担保制度演进的视角 | 第35-67页 |
一、债权担保制度的基本价值 | 第35-38页 |
(一) 安全 | 第35-36页 |
(二) 效率 | 第36-37页 |
(三) 公平或正义 | 第37-38页 |
二、债权与债权保护机制的演进 | 第38-56页 |
(一) 古代社会的债及其保护 | 第39-43页 |
(二) 古代向近代过渡:债的嬗变 | 第43-44页 |
(三) 近代社会债及债权的保护 | 第44-46页 |
(四) 现代投资债权及其保护 | 第46-51页 |
(五) 财产担保类型的演进 | 第51-56页 |
三、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价值分析 | 第56-67页 |
(一) 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效率分析 | 第56-63页 |
(二) 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的是正义(公平)的吗? | 第63-67页 |
第三章 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解构(一):特殊目的载体 | 第67-95页 |
一、特殊目的载体略论 | 第67-69页 |
(一) 特殊目的载体的基本功能 | 第67页 |
(二) 特殊目的载体的组织形态及其选择 | 第67-69页 |
二、特殊目的信托 | 第69-75页 |
(一) 信托与信托原理 | 第69-70页 |
(二) 信托的受益人保护功能 | 第70页 |
(三) 特殊目的信托对投资利益保护的阐释 | 第70-71页 |
(四) 特殊目的信托中保护投资利益的特殊制度 | 第71-75页 |
三、特殊目的公司 | 第75-95页 |
(一) 特殊目的公司的形式及其立法体例 | 第76-77页 |
(二) 特殊目的公司的法律特征 | 第77-78页 |
(三) 特殊目的公司的业务规制与投资利益保护 | 第78-82页 |
(四) 特殊目的公司的治理结构与投资利益保护 | 第82-86页 |
(五) 特殊目的公司与发起人的破产隔离 | 第86-87页 |
(六) 特殊目的公司自身破产与预防 | 第87-90页 |
(七) 特殊目的公司实质合并的防止 | 第90-92页 |
(八) 特殊目的公司与信息非均衡问题 | 第92-95页 |
第四章 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解构(二):资产转移 | 第95-121页 |
一、资产转移的法律要求 | 第95-104页 |
(一) 大陆法物权变动要求 | 第95-96页 |
(二) 大陆法国家证券化资产转移的要求 | 第96-102页 |
(三) 英美法财产及财产转移的规定 | 第102页 |
(四) 美国证券化资产转移的公示 | 第102-104页 |
二、不正当转移制度与证券化资产转移 | 第104-108页 |
(一) 英美法上的不正当性财产转移与证券化资产的转移 | 第104-105页 |
(二) 大陆法上的撤销权与证券化资产转移 | 第105-108页 |
三、资产转移与担保性融资的认定 | 第108-114页 |
(一) 认定为担保性融资对投资利益的影响 | 第108-110页 |
(二) 认定中不可回避的因素 | 第110页 |
(三) 资产转移的重新认定 | 第110-114页 |
四、真实出售的确定 | 第114-118页 |
(一) 破产法上对真实出售的认定 | 第114-117页 |
(二) 会计法上真实出售的要求 | 第117-118页 |
五、资产转移的法律标准之变化 | 第118-121页 |
(一) 从实质主义到形式主义 | 第118-119页 |
(二) 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 | 第119-120页 |
(三) 从不成文法到成文法 | 第120-121页 |
第五章 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与中国本土化 | 第121-148页 |
一、中国移植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的必要性 | 第121-125页 |
(一) 资产证券化与法律制度 | 第121-122页 |
(二)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 | 第122-124页 |
(三) 中国对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的需求 | 第124-125页 |
二、中国移植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的可行性 | 第125-127页 |
三、中国移植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的理念障碍 | 第127-132页 |
(一) 价值取向的偏差——以相关经济立法为镜 | 第128-131页 |
(二) 立法思路的偏差 | 第131-132页 |
四、中国移植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的制度环境与障碍 | 第132-140页 |
(一) 特殊目的信托的法律环境 | 第132-133页 |
(二) 特殊目的公司制度的法律环境与障碍 | 第133-135页 |
(三) 资产“真实出售”的法律环境与障碍 | 第135-138页 |
(四) 信用评级制度的不完善 | 第138-140页 |
五、中国移植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面临的本土问题——不良资产 | 第140-143页 |
(一) 中国不良资产的界定及成因 | 第141-142页 |
(二) 可以作为证券化资产的不良资产 | 第142页 |
(三) 不良资产作为证券化资产时应注意的问题 | 第142-143页 |
六、构建中国资产证券化投资利益保护机制的思路 | 第143-148页 |
(一) 制定综合性的特别法 | 第143-145页 |
(二) 具体内容 | 第145-148页 |
结论 | 第148-149页 |
主要参考文献 | 第149-1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