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-12页 |
总论 | 第12-15页 |
一、专利侵权诉讼是一种权利义务的平衡机制 | 第12页 |
二、美国专利制度的发展简介 | 第12-14页 |
三、美国专利侵权诉讼中常用抗辩方式的类型 | 第14-15页 |
分论 | 第15-47页 |
一、以没有侵犯专利权进行抗辩的情形 | 第15-17页 |
二、以并不承担侵权责任,不视为侵犯专利权进行抗辩的行为 | 第17-29页 |
(一) 已经得到专利权人授权的情形 | 第18-20页 |
1、专利权用尽原则 | 第18页 |
2、专利权人明示或默示许可 | 第18-20页 |
3、“修复还是复制”的情形 | 第20页 |
(二) 以在先使用进行抗辩的情形 | 第20-21页 |
(三) 实验性使用的情况 | 第21-22页 |
(四) 超过损害赔偿主张的时效的情形 | 第22页 |
(五) 懈怠和禁止反悔的情形 | 第22-29页 |
1、以懈怠作为抗辩理由 | 第23-25页 |
2、以禁止反悔作为抗辩理由 | 第25-26页 |
3、“A.C.Aukerman Co. v. R. L. Charides Construction Co.案件介绍 | 第26-28页 |
4、专利申请和审查中的懈怠 | 第28-29页 |
三、导致专利权无法实施的抗辩理由 | 第29-42页 |
(一) 不公正的获取专利权的行为 | 第29-33页 |
1、实质性问题(materiality) | 第31-32页 |
2、专利申请人的故意 | 第32-33页 |
3、对实质性问题和欺骗的故意两个因素进行平衡 | 第33页 |
(二) 专利权的滥用(Misuse)及反垄断法的规制(Antitrust) | 第33-42页 |
1、简介 | 第33页 |
2、专利权滥用与专利反垄断的区别与相同之处 | 第33-34页 |
3、运用专利权滥用进行抗辩 | 第34-37页 |
4、反垄断法对专利权的规制 | 第37-42页 |
四、我国专利制度发展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 | 第42-47页 |
(一) 我国专利法中规定的抗辩方式与美国专利法的比较 | 第42-44页 |
(二) 我国专利制度发展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 | 第44-47页 |
结论 | 第47-48页 |
参考书目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