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文缩写一览表 | 第1-8页 |
英文摘要 | 第8-11页 |
中文摘要 | 第11-14页 |
论文正文 抗幽门螺杆菌UreB 及HpaA 单抗的制备及临床应用探索 | 第14-67页 |
前言 | 第14-16页 |
第一部分 抗幽门螺杆菌UreB 及HpaA 单克隆抗体的研制 | 第16-34页 |
1 材料 | 第16-20页 |
2 方法 | 第20-25页 |
·抗rUreB 及rHpaA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20-25页 |
·rUreB 及rHpaA 免疫抗原的制备及动物的免疫 | 第20页 |
·ELISA 检测血清效价 | 第20-21页 |
·滋养细胞的制备 | 第21页 |
·免疫小鼠脾细胞的收集 | 第21页 |
·小鼠SP2/0 骨髓瘤细胞的准备 | 第21-22页 |
·细胞融合 | 第22页 |
·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| 第22页 |
·杂交瘤细胞的筛选 | 第22页 |
·阳性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—有限稀释法 | 第22-23页 |
·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| 第23页 |
·杂交瘤细胞的扩增与冻存 | 第23页 |
·腹水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| 第23页 |
·单克隆IgG 类抗体的纯化 | 第23-24页 |
·采用SDS-PAGE 分析单克隆抗体纯度 | 第24-25页 |
·间接ELISA 法测定抗体相对亲和力 | 第25页 |
3 结果 | 第25-29页 |
·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| 第25页 |
·腹水IgG 类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| 第25-29页 |
·间接ELISA 法测定抗体相对亲和力 | 第29页 |
4 讨论 | 第29-33页 |
·免疫抗原的选择 | 第30页 |
·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与筛选 | 第30-32页 |
·腹水中IgG 类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| 第32-33页 |
5 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二部分 抗rHpaA 和rUreB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研究 | 第34-50页 |
1 材料 | 第34-36页 |
2 方法 | 第36-39页 |
·Hp 菌株的培养 | 第36-37页 |
·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常数测定 | 第37页 |
·抗体识别抗原表位的测定 | 第37页 |
·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单抗与Hp 表面结合反应 | 第37页 |
·Western blotting 鉴定单克隆抗体特异性 | 第37-38页 |
·杂交瘤细胞株稳定性的测定 | 第38-39页 |
3 结果 | 第39-47页 |
·抗HpaA 和UreB 单克隆抗体亲和常数的测定 | 第39-40页 |
·单克隆抗体识别抗原表位的测定 | 第40页 |
·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单抗与Hp 表面蛋白结合反应 | 第40-41页 |
·western blot 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 | 第41-47页 |
·杂交瘤分泌抗体的稳定性 | 第47页 |
4 讨论 | 第47-49页 |
·单克隆抗体的亲和力 | 第47-48页 |
·单克隆抗体识别抗原表位分析 | 第48页 |
·间接免疫荧光分析单抗与Hp 表面蛋白结合反应 | 第48页 |
·Western blot 分析单克隆抗体作用抗原的特异性 | 第48-49页 |
·杂交瘤细胞及其抗体分泌稳定性 | 第49页 |
5 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三部分 抗UreB 和HpaA 单克隆抗体临床应用初探 | 第50-60页 |
1 材料 | 第50-51页 |
2 方法 | 第51-52页 |
·双抗夹心ELISA 方法的建立 | 第51-52页 |
·抗幽门螺杆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纯化 | 第51页 |
·双抗夹心ELISA 操作程序 | 第51页 |
·最适反应条件的选择 | 第51-52页 |
·夹心ELISA 检测系统的的特异性 | 第52页 |
·最低检出限的确定 | 第52页 |
·粪便样品的检测 | 第52页 |
3 结果 | 第52-56页 |
·Hp 免疫日本大耳兔效果检测 | 第52-53页 |
·兔抗Hp 多抗纯化效果 | 第53页 |
·夹心ELISA 最适反应条件的确定 | 第53-55页 |
·夹心ELISA 检测系统的特异性 | 第55页 |
·最低检出限的确定 | 第55页 |
·粪便样品的检测 | 第55-56页 |
4 讨论 | 第56-59页 |
·双抗夹心ELISA 方法的建立 | 第56-58页 |
·ELISA 最适反应条件的确定 | 第56-57页 |
·夹心ELISA 系统的特异性 | 第57页 |
·夹心ELISA 系统的最低检出限 | 第57-58页 |
·粪便样本的检测 | 第58-59页 |
5 小结 | 第59-60页 |
全文总结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7页 |
文献综述 Hp 感染的临床非侵入性诊断方法评价及研究进展 | 第67-73页 |
研究生期间撰写、发表文章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