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9页 |
摘要 | 第9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3页 |
第1章 引言 | 第13-20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4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14-16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6-18页 |
·本文内容及方法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社会转型与青年社会参与 | 第20-29页 |
·青年社会参与的涵义 | 第20-23页 |
·青年参与:在参与式发展的转型社会 | 第20-21页 |
·青年参与概念和范围的确立 | 第21-23页 |
·青年社会参与的理论来源 | 第23-24页 |
·公民社会理论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·青年社会参与兴起的时代背景 | 第26-29页 |
·社会转型 | 第26页 |
·体制转轨 | 第26-27页 |
·价值观变革 | 第27页 |
·文化变迁 | 第27-28页 |
·新技术革命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青年社会参与和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—实践与方式 | 第29-45页 |
·新时期青年社会参与的主要方式 | 第29-31页 |
·志愿服务 | 第29-30页 |
·社会实践 | 第30页 |
·社团行为 | 第30-31页 |
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发展历程 | 第31-35页 |
·概念提出:1993 年前 | 第31-32页 |
·基础起步:1993 年-1999 年 | 第32-33页 |
·行动普及:1999-2008 | 第33-34页 |
·风尚渐成:2008 年以来 | 第34-35页 |
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 | 第35-40页 |
·青年志愿服务基本形式 | 第35-36页 |
·青年志愿服务的意义和目的 | 第36-38页 |
·青年志愿服务的作用 | 第38-40页 |
·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方式的渐变和发展趋势 | 第40-45页 |
·在社会转型中渐变 | 第40-42页 |
·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发展 | 第42-45页 |
第4章 青年社会参与:思想政治教育新环节 | 第45-69页 |
·志愿者行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契机 | 第45-49页 |
·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志愿服务中的实施方式 | 第45-46页 |
·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志愿服务所存在的问题 | 第46-49页 |
·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参与意识的特征分析 | 第49-51页 |
·追求建立公平的理想社会 | 第50页 |
·需求和平与稳定的生存环境 | 第50页 |
·提倡与自然和谐共处,关注发展问题 | 第50页 |
·乐于接受他国先进文化和生活价值观 | 第50-51页 |
·中国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参与的方式转变 | 第51-53页 |
·从社会动员式到个人选择式 | 第51-52页 |
·从激情、理想参与到务实冷静,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萌芽 | 第52页 |
·中国青年参与过程的独特道路:从社会到文化再到经济 | 第52-53页 |
·思想政治教育指导青年社会参与面临的新要求 | 第53-56页 |
·主客体上的互动前提 | 第53-54页 |
·意识上的现代思路 | 第54页 |
·时间上的即时反馈 | 第54-55页 |
·要求上的需求满足 | 第55页 |
·行动上的诠释推动 | 第55-56页 |
·环境上的心态开放 | 第56页 |
·对象上的分门别类 | 第56页 |
·思想政治教育指导青年社会参与的方法革新 | 第56-62页 |
·强化实践教育 | 第57-58页 |
·注重感染教育 | 第58-59页 |
·构建自我教育 | 第59-60页 |
·优化典型教育 | 第60-61页 |
·创新激励教育 | 第61-62页 |
·紧扣疏导教育 | 第62页 |
·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年社会参与不同阶段的实施机制:以志愿服务为例 | 第62-69页 |
·信息接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63-64页 |
·意愿准备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64页 |
·能力准备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64-65页 |
·行动适应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65-66页 |
·行为习惯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66-67页 |
·评价总结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| 第67-69页 |
第5章 结语 | 第69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