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
| 前言 | 第1-9页 |
| 1.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理论分析 | 第9-16页 |
| ·民法学界的不同观点 | 第9-12页 |
| ·否定说 | 第9-10页 |
| ·肯定说 | 第10-12页 |
| ·笔者的评论及观点 | 第12-16页 |
| 2.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比较法研究 | 第16-22页 |
| ·大陆法 | 第16-20页 |
| ·法国法 | 第16-18页 |
| ·德国法 | 第18-19页 |
| ·我国台湾地区法 | 第19-20页 |
| ·日本法 | 第20页 |
| ·英美法 | 第20-22页 |
| 3. 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种类和构成要件 | 第22-38页 |
| ·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种类 | 第22-24页 |
| ·直接侵害债权 | 第22-23页 |
| ·间接侵害债权 | 第23-24页 |
| ·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| 第24-36页 |
| ·主体 | 第26-27页 |
| ·主观方面 | 第27-32页 |
| ·客体 | 第32-33页 |
| ·客观方面 | 第33-36页 |
| ·第三人侵害债权行为的损害赔偿 | 第36-38页 |
| ·损害赔偿主体 | 第36-37页 |
| ·损害赔偿的范围 | 第37-38页 |
| 4. 确立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制度价值与相关问题思考 | 第38-43页 |
| ·确立第三人侵害债权的制度价值 | 第38-41页 |
| ·债权的相对性与不可侵犯性的统一 | 第38-40页 |
| ·交易安全和秩序的保护 | 第40-41页 |
| ·确立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的相关问题思考 | 第41-43页 |
| ·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如何协调 | 第41-43页 |
| ·举证责任如何分担 | 第43页 |
| 5. 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与中国法 | 第43-47页 |
| ·现行立法 | 第43-46页 |
| ·直接侵害债权方面立法 | 第44-45页 |
| ·间接侵害债权方面立法 | 第45-46页 |
| ·立法展望:中国法—谨慎的突破 | 第46-47页 |
| 6. 小结 | 第47-49页 |
| 注释: | 第49-50页 |
| 主要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| 后记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