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地下建筑论文--区域规划、城乡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论文--城市规划布局论文--居住区规划论文

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主要问题研究--以济南市为例

摘要第1-5页
ABSTRACT第5-7页
目录第7-11页
第一章 绪论第11-25页
   ·研究背景第11页
   ·基本概念理解与界定第11-14页
     ·住区第12页
     ·大型住区第12-13页
     ·山地住区第13页
     ·尽端式山地住区第13页
     ·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第13-14页
     ·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形成的原因与问题第14页
   ·研究意义第14-15页
     ·指导具有相似特征的尽端式住区的开发建设第14-15页
     ·协调尽端式住区与城市关系第15页
   ·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规划研究综述第15-21页
     ·国外研究动态第15-18页
     ·国内研究动态第18-21页
   ·研究内容第21-22页
     ·交通组织方面第22页
     ·景观塑造方面第22页
     ·灾害防治方面第22页
   ·研究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·研究框架第24-25页
第二章 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规划建设现状分析第25-38页
   ·济南地形地貌特征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地貌类型第25页
     ·建成区及近郊负地貌形态第25-26页
   ·尽端式山地住区概况透视第26-28页
   ·尽端式住区的特征分析第28-32页
     ·分布特征第28-29页
     ·交通特征第29-30页
     ·开发特征第30-31页
     ·景观特征第31-32页
     ·管理特征第32页
   ·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形成发展动因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居住用地的外扩第32页
     ·经济的快速发展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城市的地形特征第33页
     ·优美的自然环境第33页
   ·模式类型分类及典型案例分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·向心式——以开元片区为例第33-35页
     ·背心式——以阳光舜城片区为例第35-38页
第三章 交通组织—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规划的核心第38-51页
   ·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交通组织存在的问题归纳与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 ·尽端引起单向钟摆式交通流第38-39页
     ·大型化降低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第39页
     ·道路网密度低,道路等级不高第39-40页
     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尚不完善第40页
   ·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与城市的交通整合第40-51页
     ·基于供需平衡的尽端式住区路网密度研究第40-44页
     ·尽端式住区对外与城市的交通联系研究第44-46页
     ·调整尽端式住区内部用地功能布局第46-48页
     ·公交优先,实现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第48-49页
     ·缓解尽端式住区交通拥挤的其他措施第49-51页
第四章 景观塑造——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规划的特色第51-60页
   ·尽端式住区影响城市风貌的问题归纳与分析第51-54页
     ·缺乏层次感,破坏山体轮廓线第51-52页
     ·住区建设吞噬城市景观视廊第52-53页
     ·部分住区平面布局形态单一第53-54页
   ·尽端式住区与城市的景观整合第54-60页
     ·控制高度,塑造良好的山体轮廓线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划定分区,突出城市山体景观视廊第55-56页
     ·顺应地势,塑造多元化平面布局形态第56-60页
第五章 灾害防治——大型尽端式山地住区规划的重点第60-66页
   ·济南市“7·18”洪灾的问题归纳与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 ·地理因素第60页
     ·水文气象因素第60-61页
     ·城市化因素第61页
     ·尽端式山地住区影响因素第61-63页
   ·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提高城市防洪能力的对策第63-66页
     ·宏观方面——与城市关系上第63页
     ·微观方面——住区内部第63-66页
第六章 总结和展望第66-67页
   ·总结第66页
   ·展望第66-67页
参考文献第67-69页
后记第69-7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70-71页
 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第70页
 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学术论文目录第70-71页
附录1 济南市开元片区交通情况调查问卷第71-72页
附录2 济南市开元片区交通情况调查结果统计第72-75页
附录3 济南环山路路段南北向交通流量第75-76页
附录4 济南舜耕路路段南北向交通流量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--以山东省广饶县西刘桥乡为例
下一篇:变负荷工况下地源热泵系统的数值模拟